第7章
花小弟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惨白到贺穆兰使劲在心底询问自己说的回答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花家这个男丁似乎很怕死尸。
一个军户家的孩子怕死人,这简直就是最大的缺点了。
从虞城回营郭乡的路变得十分安静,花小弟似乎还一直沉溺于“可怕的话”里,无限的想象了起来,以至于他们回到了家,袁氏看到了儿子不太好的脸色,急忙上下到处看。
“怎么了怎么了!我一看你们走了这么多天,又有头人的人回来要我们收拾衣服,我就觉得不好,你们的阿爷也是日日都在门口等着,后悔自己让木托也跟去了……”
袁氏话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说的有问题,听起来好像觉得他们家人更重视花小弟似的,心中有些不安的看向自己的女儿“花木兰”。
贺穆兰并没有露出受伤的表情,反倒是笑着安慰袁氏:“没有的事,游县令是个好官,案子断的很清楚。小弟可能有些认床,休息的不太好,是吧?”
她才不会告诉他的父母,自己骄傲的儿子是个看见尸体吐得胆汁都出来的家伙呢!
呵呵,便宜小弟啊,感激于你“姐姐”的善解人意吧!
花木托一愣,不停的点着头。
袁氏这才松了一口气,不知道是松气女儿没有在意她的话,还是松气于花木托没有吃苦。
贺穆兰不是真的花木兰,自然是不会受伤的。而且她家里就是更偏疼年幼的自己而不是身为男丁的哥哥,所以对于花家更担心年幼的花小弟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触。
父母真的想一碗水端平是很难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端看自己怎么选择。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说他们就不关心花木兰了?
只不过花木兰离家十二载,他们对花小弟相处的更亲密,对花木兰变得有些客气了而已。
花父坐在门边的一个小石墩上,只知道不停的说“回来就好”,“没事就好”,贺穆兰鼻中不知道为什么一酸,眼眶也红了起来。
她自己的父亲是个老警察,其实也是花父这样的性格,一面自豪与全家都在公安系统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一面又担心与她和哥哥的安全,每次他们办完案子回家,他都要等上很久,反复念叨着“回来就好”。
她有些想家了。
一旁的抱着两岁女儿的房氏一改平日见自己的那种郁色,从屋子里匆匆抱着孩子上来,没有先看看自己丈夫好不好,反倒把她全身上下瞧了一遍,口中念叨着“谢天谢地”,又把她怀里的两岁女儿递给花小弟,和他絮叨他不在家时,自己在家里种菜喂马多辛苦。
等花小弟从怀里掏出一盒集市上买的新胭脂时,她立刻收起了埋怨,笑了起来。
这让贺穆兰开始触摸到房氏的另一面。
属于她这个年纪、还拥有少女之心的一面。
大家都是好人呢。
也许正是这样平凡又有些絮叨的生活,才让那位叱咤战场的女英雄最终选择了回乡吧。
花木兰要的是这样的生活。
她为什么一直要为花木兰可惜呢?
小剧场:
回去的路上。
花小弟(脑海里):我姐见过许多死人……
许多不穿衣服的死人……
许多不穿衣服的死男人……
无限循环中。
☆、求亲木兰
太可惜了!
花木兰不当官简直是太可惜了!
花木兰为什么要选择还乡呢!
愚民!迷信!毫无道理!
花家就不该移居南方的营郭乡,而是该留在怀朔!
听听,听听,现在外面传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她涵养不够,好想去揍人啊!
隔壁刘家集的案子因为具有故事性、传播性,又涉及刘家集的强人刘猛、村中唯一会写字的读书人,一下子变成了十里八乡村夫村妇们讨论的热点,简直就和“乡村头版头条”差不多了。
刘于安被人们形容成一个性格刚烈,求助无门,揣着一把刀上门想宰了刘猛,却最终只是自尽死在他家院子里的良善老实人。而刘猛曾经带着棍棒想要揍刘家的一双儿女更被人唾弃了无数回,简直就变成了戏本里常有的那种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那种恶霸。
听说刘猛家五服内的亲戚如今都出不了门,出门就被啐,这家的姑娘以后肯定是嫁不出去了,男孩以后也不好娶老婆,说不定时间久了,整家搬迁都有可能。
在这个时代,名声没了,家中又没有了顶门柱的汉子,就代表无法立足,什么都没了。
更何况他家还有谋夺他人家财、逼死人、殴打小孩的恶行。
贺穆兰对这些传闻持无所谓态度,反正这是刘猛恶有恶报,他当初敢做,就该想过如果东窗事发是个什么情形。
但他们不该最后讲到花木兰头上来。
对于花木兰此人,此地的百姓是既尊敬又好奇,然后还有很多是不以为然的。
对他们这些位处大魏南方,不囤重兵,也很少被边关柔然等部落掠边的腹地乡民来说,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既陌生又有故事性,所以大家都爱在背后谈论这个“卸甲归田”的花木兰。
他们热切的谈论她的身材、她的样貌、她的勇猛,以及她的丰厚身家等等的一切。
此次死掉的刘于安曾经向花木兰求过亲,又被花家人拒绝的消息被传了出来。最近最新鲜的“新闻”和曾经最火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以病毒般的速度又一次把花木兰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所谓人言似虎,一点都不假。
传言传了一圈后,变成了花木兰天生克夫命,只是在说媒阶段刘家郎就惨死,浑然忘了向花木兰求亲的不止一个,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
而花木兰的堂兄亲上刘家拒绝亲事,也成了她不近人情嫌贫爱富的一个证明。
人人都爱说起刘于安与花木兰的爱恨情仇,却没人考虑这事的真实性,也不愿意少一些愤怒和义愤填膺,多一些思考。
之前花木兰就已经是梁郡的焦点了,如今更是让人难堪。
此时妇女的地位比后世宋代之后要高的多,但朝廷和战场一直还是男人的地盘,花木兰虽然值得让人尊敬,但毕竟代表了一种脱离主流的“离经叛道”。
好在花木兰是鲜卑和汉人混血,鲜卑女子平日里抛头露面是非常正常的,也曾有过鲜卑女子代替死去的丈夫掌兵的事情,所以当地的汉人有时候会说起她从军的经历,却从来不拿这段经历说事。
鲜卑人和汉人在制度上毕竟有别,乡人们只是嘴里说说花木兰的身材什么的自然没问题,但你若说她参军保家卫国不对,或是替父从军不对,说不定被哪个当官听到了,就会上纲上线到觉得汉人对鲜卑掌兵权有意见,或是对世代罔替的府兵制有意见,引起灾祸。
所以他们都明确赞同花木兰的英勇和守卫家国的行为,但他们不聊这个,他们聊得是她的一切其他方面,尤其是“虎背熊腰貌丑肤黑和男人厮混在一起十二年如今都嫁不出去估计年纪太大也生不出孩子”这方面的东西。
这些男人似乎觉得通过这种“闲聊”,就好凸显女人即使再有能力,最后还是落个落寞下场的结局,以及男人就该干男人的事女人就该做女人的活一类的论点。
好像再这样说一说,他们没有也上前线为抵御柔然尽一份力的事实就有了合理的理由,而要是去了就有更加完美的结局似的。
你看,女人都能当个将军了,我去了还不捞个元帅当当……
妈蛋!
花木兰一个人能挑十个你们这样的“元帅”好不好!
你们这些战斗力只有负五被恶犬都能追的满村跑连耙子都挥不动的渣!
“阿姊,你别生气。那些都是闲汉泼妇,就是嘴碎,管不住的。和他们生气,是拿自己过不去。”花木托手足无措的看着贺穆兰,担心之情溢于言表。
他和姐姐今早去周边的集市给马买豆料,他姐向来喜欢在集市里乱逛,买一些奇怪的东西,等他们逛完一圈回来,听到街头巷尾那些闲言闲语,他姐已经气得不行了。
贺穆兰听到他们的话,便知道之前花木兰刚刚回乡时,他们就已经肯定把她作为谈资说过一次了。
她不知道花木兰当时情绪如何,因为她的脑海里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也许花木兰是真的不在乎,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也许花木兰是刻意忘却,不让它动摇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花木兰都实在是个坚强的人。
贺穆兰是从内心里感激花木兰的。对比现代的生活来说,她如今穿越过来的生存状态当然不完美。她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没有相熟的朋友亲人,若不是这里的皇帝实在慷慨,在她辞却官职以后赏赐了不少东西,怕是她连财物都没有多少。
打了这么多年仗,却是孑然一身,只能说她是淡泊名利或另有隐情的。
但贺穆兰依旧满心里感激原身的主人,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生活,她也是得来不易的。若她不是穿成“花木兰”,她也许过的是没有遗产继承权、不能接受教育、不能随意抛头露面、必须接受丈夫的妻妾或者自己就成为妾室,然后过着一辈子不停的怀孕和生孩子的日子。
如今她能够得以穿着男装行走乡间,能够堂堂正正站在任何地方包括县府的大堂。
她的膝盖不必轻易的为谁弯曲,她的武力足以保证自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这都是花木兰留给她的宝贵财富。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女英雄”,但至少要理解。
千百年来,女性将军和“女英雄”寥寥可数,但正是这些伟大的女性为无数女人竖立起了一面旗帜,让所有女人为女人应有的自由和强大而骄傲,并且朝着更幸福更自由的方向努力。
这些逆着时代而行的女人们,是真正的斗士。
那些懦弱的闲汉们如何让丑化花木兰,贺穆兰尚且能够理解,可是跟着一起应和的女人们,她不知道那是什么心理。
对于花木兰这样的人,至少应该表示认同或不予评论,而不是跟着添油加醋,乱传谣言,这才是作为一个同性该有的礼貌和教养。
贺穆兰的心痛不会有人懂,因为她并不来自于这个时代,也不愿意屈从与这个时代。
这就决定了以身代之的她,比任何人都要痛苦。
为她的偶像花木兰,为无数“女英雄”在当年可能遭遇的可怕事情而痛苦。
贺穆兰情绪不好,花父的头也低的很沉。鲜卑的府兵世袭罔替,子孙除了当兵没有任何出路,也不给任何出路。是他的出身造成了自家女儿如今的处境,对于这位沉默了十几年的老校尉来说,他的沉默便是最大的痛楚。
花母也没有开口说什么,这位温良的女人面对着墙壁,只知道抹眼泪。当年花木兰替父从军,她其实隐隐是松了口气的,这是松的这口气折磨了她十几年。
花木兰毕竟也是她的女儿,这么多年来若说不愧疚不难过,那一定是假的。
屋子里的气氛极其沉闷,凝重的似乎像是有某种无法流动的物质在其中,闭塞住了所有人的眼耳口鼻。
花木兰如今已经成了全家最重要的主心骨,无论是想让她找个终身,还是忧虑她没有孩子,都是因为全家都希望将许多年来花木兰失去的东西弥补给她,希望她未来能过的幸福。
所以她快乐,他们快乐;她难过,他们统统都难过。
就在屋子里的气氛已经压抑到袁氏想要跑的时候,抱着孩子的房氏和几个乡人突然进了屋子,一脸惊慌失措的地说道:
“花将军,花老汉,突然有一队人马进了乡里,朝着我们村过来!他们骑着马,驾着车,四处问花木兰将军住在哪儿……”
贺穆兰一愣。
哈?
找花木兰的?
寻仇?报恩?还是送礼?
花家这个男丁似乎很怕死尸。
一个军户家的孩子怕死人,这简直就是最大的缺点了。
从虞城回营郭乡的路变得十分安静,花小弟似乎还一直沉溺于“可怕的话”里,无限的想象了起来,以至于他们回到了家,袁氏看到了儿子不太好的脸色,急忙上下到处看。
“怎么了怎么了!我一看你们走了这么多天,又有头人的人回来要我们收拾衣服,我就觉得不好,你们的阿爷也是日日都在门口等着,后悔自己让木托也跟去了……”
袁氏话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说的有问题,听起来好像觉得他们家人更重视花小弟似的,心中有些不安的看向自己的女儿“花木兰”。
贺穆兰并没有露出受伤的表情,反倒是笑着安慰袁氏:“没有的事,游县令是个好官,案子断的很清楚。小弟可能有些认床,休息的不太好,是吧?”
她才不会告诉他的父母,自己骄傲的儿子是个看见尸体吐得胆汁都出来的家伙呢!
呵呵,便宜小弟啊,感激于你“姐姐”的善解人意吧!
花木托一愣,不停的点着头。
袁氏这才松了一口气,不知道是松气女儿没有在意她的话,还是松气于花木托没有吃苦。
贺穆兰不是真的花木兰,自然是不会受伤的。而且她家里就是更偏疼年幼的自己而不是身为男丁的哥哥,所以对于花家更担心年幼的花小弟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触。
父母真的想一碗水端平是很难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端看自己怎么选择。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说他们就不关心花木兰了?
只不过花木兰离家十二载,他们对花小弟相处的更亲密,对花木兰变得有些客气了而已。
花父坐在门边的一个小石墩上,只知道不停的说“回来就好”,“没事就好”,贺穆兰鼻中不知道为什么一酸,眼眶也红了起来。
她自己的父亲是个老警察,其实也是花父这样的性格,一面自豪与全家都在公安系统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一面又担心与她和哥哥的安全,每次他们办完案子回家,他都要等上很久,反复念叨着“回来就好”。
她有些想家了。
一旁的抱着两岁女儿的房氏一改平日见自己的那种郁色,从屋子里匆匆抱着孩子上来,没有先看看自己丈夫好不好,反倒把她全身上下瞧了一遍,口中念叨着“谢天谢地”,又把她怀里的两岁女儿递给花小弟,和他絮叨他不在家时,自己在家里种菜喂马多辛苦。
等花小弟从怀里掏出一盒集市上买的新胭脂时,她立刻收起了埋怨,笑了起来。
这让贺穆兰开始触摸到房氏的另一面。
属于她这个年纪、还拥有少女之心的一面。
大家都是好人呢。
也许正是这样平凡又有些絮叨的生活,才让那位叱咤战场的女英雄最终选择了回乡吧。
花木兰要的是这样的生活。
她为什么一直要为花木兰可惜呢?
小剧场:
回去的路上。
花小弟(脑海里):我姐见过许多死人……
许多不穿衣服的死人……
许多不穿衣服的死男人……
无限循环中。
☆、求亲木兰
太可惜了!
花木兰不当官简直是太可惜了!
花木兰为什么要选择还乡呢!
愚民!迷信!毫无道理!
花家就不该移居南方的营郭乡,而是该留在怀朔!
听听,听听,现在外面传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她涵养不够,好想去揍人啊!
隔壁刘家集的案子因为具有故事性、传播性,又涉及刘家集的强人刘猛、村中唯一会写字的读书人,一下子变成了十里八乡村夫村妇们讨论的热点,简直就和“乡村头版头条”差不多了。
刘于安被人们形容成一个性格刚烈,求助无门,揣着一把刀上门想宰了刘猛,却最终只是自尽死在他家院子里的良善老实人。而刘猛曾经带着棍棒想要揍刘家的一双儿女更被人唾弃了无数回,简直就变成了戏本里常有的那种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那种恶霸。
听说刘猛家五服内的亲戚如今都出不了门,出门就被啐,这家的姑娘以后肯定是嫁不出去了,男孩以后也不好娶老婆,说不定时间久了,整家搬迁都有可能。
在这个时代,名声没了,家中又没有了顶门柱的汉子,就代表无法立足,什么都没了。
更何况他家还有谋夺他人家财、逼死人、殴打小孩的恶行。
贺穆兰对这些传闻持无所谓态度,反正这是刘猛恶有恶报,他当初敢做,就该想过如果东窗事发是个什么情形。
但他们不该最后讲到花木兰头上来。
对于花木兰此人,此地的百姓是既尊敬又好奇,然后还有很多是不以为然的。
对他们这些位处大魏南方,不囤重兵,也很少被边关柔然等部落掠边的腹地乡民来说,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既陌生又有故事性,所以大家都爱在背后谈论这个“卸甲归田”的花木兰。
他们热切的谈论她的身材、她的样貌、她的勇猛,以及她的丰厚身家等等的一切。
此次死掉的刘于安曾经向花木兰求过亲,又被花家人拒绝的消息被传了出来。最近最新鲜的“新闻”和曾经最火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以病毒般的速度又一次把花木兰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所谓人言似虎,一点都不假。
传言传了一圈后,变成了花木兰天生克夫命,只是在说媒阶段刘家郎就惨死,浑然忘了向花木兰求亲的不止一个,其他人都活的好好的。
而花木兰的堂兄亲上刘家拒绝亲事,也成了她不近人情嫌贫爱富的一个证明。
人人都爱说起刘于安与花木兰的爱恨情仇,却没人考虑这事的真实性,也不愿意少一些愤怒和义愤填膺,多一些思考。
之前花木兰就已经是梁郡的焦点了,如今更是让人难堪。
此时妇女的地位比后世宋代之后要高的多,但朝廷和战场一直还是男人的地盘,花木兰虽然值得让人尊敬,但毕竟代表了一种脱离主流的“离经叛道”。
好在花木兰是鲜卑和汉人混血,鲜卑女子平日里抛头露面是非常正常的,也曾有过鲜卑女子代替死去的丈夫掌兵的事情,所以当地的汉人有时候会说起她从军的经历,却从来不拿这段经历说事。
鲜卑人和汉人在制度上毕竟有别,乡人们只是嘴里说说花木兰的身材什么的自然没问题,但你若说她参军保家卫国不对,或是替父从军不对,说不定被哪个当官听到了,就会上纲上线到觉得汉人对鲜卑掌兵权有意见,或是对世代罔替的府兵制有意见,引起灾祸。
所以他们都明确赞同花木兰的英勇和守卫家国的行为,但他们不聊这个,他们聊得是她的一切其他方面,尤其是“虎背熊腰貌丑肤黑和男人厮混在一起十二年如今都嫁不出去估计年纪太大也生不出孩子”这方面的东西。
这些男人似乎觉得通过这种“闲聊”,就好凸显女人即使再有能力,最后还是落个落寞下场的结局,以及男人就该干男人的事女人就该做女人的活一类的论点。
好像再这样说一说,他们没有也上前线为抵御柔然尽一份力的事实就有了合理的理由,而要是去了就有更加完美的结局似的。
你看,女人都能当个将军了,我去了还不捞个元帅当当……
妈蛋!
花木兰一个人能挑十个你们这样的“元帅”好不好!
你们这些战斗力只有负五被恶犬都能追的满村跑连耙子都挥不动的渣!
“阿姊,你别生气。那些都是闲汉泼妇,就是嘴碎,管不住的。和他们生气,是拿自己过不去。”花木托手足无措的看着贺穆兰,担心之情溢于言表。
他和姐姐今早去周边的集市给马买豆料,他姐向来喜欢在集市里乱逛,买一些奇怪的东西,等他们逛完一圈回来,听到街头巷尾那些闲言闲语,他姐已经气得不行了。
贺穆兰听到他们的话,便知道之前花木兰刚刚回乡时,他们就已经肯定把她作为谈资说过一次了。
她不知道花木兰当时情绪如何,因为她的脑海里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忆。也许花木兰是真的不在乎,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也许花木兰是刻意忘却,不让它动摇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花木兰都实在是个坚强的人。
贺穆兰是从内心里感激花木兰的。对比现代的生活来说,她如今穿越过来的生存状态当然不完美。她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没有相熟的朋友亲人,若不是这里的皇帝实在慷慨,在她辞却官职以后赏赐了不少东西,怕是她连财物都没有多少。
打了这么多年仗,却是孑然一身,只能说她是淡泊名利或另有隐情的。
但贺穆兰依旧满心里感激原身的主人,因为即使是这样的生活,她也是得来不易的。若她不是穿成“花木兰”,她也许过的是没有遗产继承权、不能接受教育、不能随意抛头露面、必须接受丈夫的妻妾或者自己就成为妾室,然后过着一辈子不停的怀孕和生孩子的日子。
如今她能够得以穿着男装行走乡间,能够堂堂正正站在任何地方包括县府的大堂。
她的膝盖不必轻易的为谁弯曲,她的武力足以保证自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
这都是花木兰留给她的宝贵财富。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女英雄”,但至少要理解。
千百年来,女性将军和“女英雄”寥寥可数,但正是这些伟大的女性为无数女人竖立起了一面旗帜,让所有女人为女人应有的自由和强大而骄傲,并且朝着更幸福更自由的方向努力。
这些逆着时代而行的女人们,是真正的斗士。
那些懦弱的闲汉们如何让丑化花木兰,贺穆兰尚且能够理解,可是跟着一起应和的女人们,她不知道那是什么心理。
对于花木兰这样的人,至少应该表示认同或不予评论,而不是跟着添油加醋,乱传谣言,这才是作为一个同性该有的礼貌和教养。
贺穆兰的心痛不会有人懂,因为她并不来自于这个时代,也不愿意屈从与这个时代。
这就决定了以身代之的她,比任何人都要痛苦。
为她的偶像花木兰,为无数“女英雄”在当年可能遭遇的可怕事情而痛苦。
贺穆兰情绪不好,花父的头也低的很沉。鲜卑的府兵世袭罔替,子孙除了当兵没有任何出路,也不给任何出路。是他的出身造成了自家女儿如今的处境,对于这位沉默了十几年的老校尉来说,他的沉默便是最大的痛楚。
花母也没有开口说什么,这位温良的女人面对着墙壁,只知道抹眼泪。当年花木兰替父从军,她其实隐隐是松了口气的,这是松的这口气折磨了她十几年。
花木兰毕竟也是她的女儿,这么多年来若说不愧疚不难过,那一定是假的。
屋子里的气氛极其沉闷,凝重的似乎像是有某种无法流动的物质在其中,闭塞住了所有人的眼耳口鼻。
花木兰如今已经成了全家最重要的主心骨,无论是想让她找个终身,还是忧虑她没有孩子,都是因为全家都希望将许多年来花木兰失去的东西弥补给她,希望她未来能过的幸福。
所以她快乐,他们快乐;她难过,他们统统都难过。
就在屋子里的气氛已经压抑到袁氏想要跑的时候,抱着孩子的房氏和几个乡人突然进了屋子,一脸惊慌失措的地说道:
“花将军,花老汉,突然有一队人马进了乡里,朝着我们村过来!他们骑着马,驾着车,四处问花木兰将军住在哪儿……”
贺穆兰一愣。
哈?
找花木兰的?
寻仇?报恩?还是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