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大公主比阿通小几个月, 正是吃了睡睡了吃的时候, 不过性子要比阿通安静不少, 刚抱到坤宁宫的那几天, 沈凌几乎没有听见大公主的哭声, 只要让她吃饱, 她就可以睡上两个时辰。
  大公主性子安静, 又有奶娘照顾,沈凌后面也就习惯了她的坤宁宫多了一个孩子。
  等到柔妃带着二皇子过来时,坤宁宫里就更加热闹了。
  柔妃看着已经会自己走路的阿通, 温婉的笑道:“等二皇子和大公主长大以后,底下再添几个弟弟妹妹,到时宫里就更热闹了。”
  她这话说出去没有多长时间, 最近承宠最多的如嫔就被太医诊出了喜脉。
  如嫔这些日子承宠的次数不少, 所以她怀孕,大家都觉得再正常不过。
  唯独丽妃有些气不平, 她在得知这个消息后, 当即在宫里摔了一只花瓶, 然后就让人去请和嫔。
  周晟虽然罚她禁足一年, 但是看在她是大公主生母的份上, 还是保留了一些余地,可以允许有人进来看望她。
  所以和嫔没一会儿就赶来了, 因着丽妃犯错,她又是丽妃这边的人, 这些日子不大好过, 脸色有些憔悴。
  丽妃道:“如嫔怀孕的消息你应该知道了吧?”
  和嫔一听就知道丽妃在打什么主意,她勉强提起精神道:“如嫔现在正在风头上,又刚与我们结了梁子,贸贸然动手肯定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丽妃道:“可是难道让我们眼睁睁看着她仗着肚子里的那块肉晋封为妃?若她能诞下皇子,以后还会有我们的好日子吗?”
  和嫔沉默了一下,她们得罪如嫔的次数太多,若如嫔今后真的得了势,只怕她们的下场一定好不到哪去。丽妃好歹还有一个公主可以依靠,可是自己呢?
  和嫔想到这里,眸子不由暗了暗,“这事你且不要心急,也许还有其他人见不得她得势呢!”丽妃嘴上没个把门,得先把她稳住,自己才好慢慢行事。
  丽妃一向嚣张跋扈,唯有和嫔的话她还听上几句,如今听对方这么一说,便暂时按捺下了心思,等着对方想出一个万全的对策。
  和嫔回去想了几天,终于让她想到了一个办法。
  太医院的张太医,在她这几年的厚赏下,已经隐隐倒向她这一边,只要她加以利用,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解决掉如嫔这个后患。
  几天后,婉嫔因为身体有些小小的不舒服,便派人去请相熟的太医过来问诊。
  哪知一向常来她宫中的谢太医却不在,宫女便请来了另外一个擅妇科的张太医给婉嫔诊脉。
  张太医诊完脉以后,说的话和谢太医差不多,不过是说婉嫔有些血虚,没什么大碍,然后开的药方也同之前的方子大体相似,婉嫔细细看过以后方放下心命人去抓药。
  张太医就起身告辞,走时看了一眼婉嫔手里的那对玛瑙镯子,多说了一句,“娘娘体质偏寒,身上最好不要佩戴这些偏凉的宝石,可以佩戴一些玉器,这样对身体也有好处。”
  婉嫔微微一愣,她一向喜欢佩戴玛瑙珍珠这样的首饰,觉得比金银玉多了几分清雅,哪知却不利于自己的体质。不过她并不大相信张太医的说辞,等谢太医回来以后,问过他,得到他的肯定答复后,才明白张太医说的是真的。
  于是第二天,婉嫔身上就没有了原来那些首饰,转而戴了一对羊脂玉镯子,头上插的也都是玉簪,如嫔好奇之下问了她一句,婉嫔就劝她以后少戴那些宝石首饰,可以多佩戴一些玉器,这样才不会伤到身体。
  如嫔仔细一回忆,好像皇后怀孕以后,就一直佩戴玉石首饰,没见她戴过其他材质的首饰。
  晚间的时候,如嫔就翻了翻自己的首饰匣,取出了刚进宫时皇上赏她的一套羊脂玉头面,第二天就戴在了身上。
  沈凌一心扑在阿通身上,根本没有精力关注下面的妃嫔们戴什么首饰,直到有一天,她带着阿通逛御花园时,偶遇已经获封妃位的如妃,发现她比从前瘦削了许多。
  如妃和之前的两个妃子一样,怀孕以后便被沈凌免去了请安。因此几个月不见,沈凌第一次看到瘦削的如妃时,不禁吃了一惊。
  如妃吃力的给沈凌行了一礼,自从怀孕满五个月以后,她就觉得气虚头昏,太医问诊的时候只说这是身体虚弱所致,便给她开了一些补药。只是补药喝的不少,但是气虚头昏的毛病却依旧祛除不了。
  沈凌仔细端详了如妃几眼,又问了她几个问题,和太医们一样觉得是体虚所致,便劝她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
  如妃淡笑着应下了,羡慕的看了一眼活蹦乱跳的阿通。
  沈凌看她气色不是太好,劝她回去休息,等到身体好一些了再出来逛逛。
  如妃扶着两个宫女慢慢回到了自己的宫殿,许是走的太久的缘故,她只觉浑身无力,眼前不时冒出点点金星,不由喘了口气,由宫女扶着半靠在了罗汉床上。
  桐月轻轻问道:“娘娘感觉还好吗?用不用请太医?”
  如妃摇头道:“算了。请太医过来,也无非是开那些药汤,喝不喝也没有什么效用。”记得未出阁时,母亲怀她的三弟时,也是这样什么都吃不下去,最后瘦的不行,直到孩子生下来才好些。
  如妃觉得自己大约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硬挺着熬到了七个多月。
  只是人瘦的只剩了一把骨头,周晟每次来都叫太医问上一遍,答案始终是那句体虚所致,时间长了,周晟也和如妃一样,觉得恐怕要一直到孩子生下来才能恢复正常了。
  可是还没熬到九个月,八个多月的时候,如妃就撑不住了。
  那天,她喝了一碗鲜汤,勉强绕着宫殿走了走,也许是乏力所致,回到宫殿的时候眼前一阵发黑,人很快昏了过去。
  沈凌得知如妃昏过去的消息时,正在教阿通认字,她心里以为是普通的昏厥,便叮嘱了阿通几句,自己带着人准备过去走一趟就回去。
  哪知到了那边以后,发现周晟满脸不安的坐在外面,里面的产房里则安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得知消息的婉嫔匆匆赶到了。
  三人在外面等了半个多时辰,一直陪在里面的桐月出来了,沈凌看她的神色便觉不好,周晟更是心口一跳,想都没想道:“先保住大人。”
  桐月低头跪了下来,两行眼泪流了出来,“奴婢们没用,如妃娘娘去了。”
  周晟身形一晃,一脚踢开桐月,嘶哑着嗓子喊道:“朕不相信,她怎么就能这么走了......”
  沈凌看他状若发疯的样子便知如妃在他的心里比她所想的还要重要,不由沉默不语,静静看着他在当地嘶喊。
  婉嫔又怕又惊,想起与如妃的情谊忍不住哭了起来。
  沈凌看桐月仍跪在地上,便问她事情的经过,桐月断断续续道:“娘娘进产房的时候仍旧昏睡未醒,太医们开了几次药方,奈何都灌不进去。取来参片含在嘴里也没有什么效用。最后没等发动就去了。”也就是说连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也跟着去了。
  沈凌忍不住叹了口气,谁能想到如妃会因为肚子里的孩子而丢了性命呢?
  若是早知如此,他当初就不该让如妃停服那避子药,周晟忍不住去想,越想就越是后悔。
  沈凌和婉嫔在旁陪了他好半天,直到太后过来,亲自将他劝走,沈凌才松了口气回到坤宁宫。
  如妃这一死,周晟就像是失了魂一样,沉寂了好长时间。
  初时,杨世昌便趁着周晟颓废的这段时间大肆笼络群臣,本来因为周晟有心提拔寒门弟子而对其不满的权贵世家纷纷站到了杨世昌这边。
  后来因为周晟迟迟不理朝政,杨世昌就带领众臣劝太后出来垂帘听政,太后答应的时候把沈凌也拉上了。
  沈凌本就有治理朝政的经验,上朝听政的时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让众臣心服口服。本来有些大臣还有些反对后宫干政,但是发现沈凌目光既不短浅,也没有妇人之仁,那些反对的声音就小了下去。
  太后发现侄女一个人就能应对那些朝臣后,便从天天去发展到两天去一次最后托病不出,直接将处理朝政的权力交给了沈凌。
  沈凌就借着这个机会,从地方上提拔了一些有才华的臣子,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
  等到周晟经由凌清等人劝解,慢慢从如妃的伤痛中缓过来时,沈凌已经在朝堂中站稳了脚跟。
  周晟再上朝的时候,有些大臣就上折子建议皇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将周晟气的不行。
  不过他好歹没气糊涂,只将折子留中不发,并没贬斥那几人。
  可是有沈凌在前面比着,周晟处理朝政的时候,因为心神还有些恍惚,自然有些力有不逮。这些都被群臣看在眼里,暗暗叹息今上如今还及不上一个女子睿智多才。
  这话传到周晟耳中时,他真是气得不轻,当即就去了坤宁宫。
  第二天,帝后大吵一架的消息就传遍了宫中,前朝那些耳目灵通的大臣也知道了此事。
  杨世昌想了想,趁机上折子请立皇后所生的大皇子为太子。
  周晟压抑住怒气,委婉的拒绝了,理由是太子年龄太小。
  杨世昌不气不恼,接下来几天继续上折子请立太子,只不过跟随他上折子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占了半数之多。
  周晟却再一次拒绝了,理由还是大皇子太小。
  这下子,所有人都以为周晟因为和皇后吵架的缘故,所以对大皇子有了偏见,于是劝周晟立太子的大臣更多了,有些人甚至在折子里劝谏周晟。
  私下里,就连凌清等人都觉得周晟这时最好立沈凌所生的大皇子为太子,不然恐怕会引起群臣激愤。
  周晟最后只好妥协了。只不过心里憋屈得很,又发泄不出来,加上如妃死后他经常借酒消愁,身体不如之前健康,没几天就病倒了。
  沈凌在杨世昌的支持下继续垂帘听政,不过身边却多了被立为太子的阿通。
  阿通的出现,使得最后几个不放心沈凌的臣子也放下了戒备。
  沈凌将原来提拔的几个臣子提到了一些重要的职位上,加上杨世昌的帮助,不到一个月就彻底将朝堂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周晟的心腹被她一一调到偏远的边关以后,沈凌发动了政变,把周晟幽禁在了文华殿。虽然保留他的皇帝待遇,但是若无她的允许,任何人不准出入文华殿。
  这个结果,自然在众臣的接受范围内。
  太子长到十五岁的时候,沈凌无意间发现了当年如妃身死的真相。和嫔大约是出于心虚的缘故,在如妃死后几乎托病不出,直到意外遇到了一个相貌与如妃有五分相似的宫女,当即惊叫起来。
  沈凌看着她的样子有些奇怪,联想到如妃当年的瘦削有些蹊跷,便审讯了一番,才知和嫔当年买通了如妃身边的一个宫女,偷偷替换了如妃素常戴的首饰。那替换掉的首饰浸润了一种秘药,可以让人一点点的虚弱下去,却从脉相上查不出来原因。
  沈凌问明真相以后,便带和嫔去了文华殿,亲自将这个事实告诉给了周晟。周晟这些年因为长期郁郁不得志,身子已经差得很,闻听真相以后,几乎没气死,然后过了几天,气怒交加的周晟就在清晨的时候咽了气。
  太子登基为帝的第二年,沈凌就将所有权力交了出来,每日和太后赏花喝茶。
  而杨世昌也在沈凌的建议下退出了朝堂,一心教养自己的孙子辈,期望杨家能出个进士,挑起杨府的大梁。
  后来即便阿通多次请外公出来辅佐他,杨世昌也没有同意,一心一意将心思放在了几个孙儿身上。
  就像是女儿说的,只要几个孙儿成器,阿通看在她的份上,多少会眷顾几分,杨家的辉煌就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