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八”相关的中国古代神话辞解
八公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肥水)北对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按肥水之战时,前秦苻坚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即此山也。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
八极
古时谓八方极远之地。《准南子墬形训》:“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八骏
以谓周穆王之八骏马。《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则云:“(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内翅。”则匪特名号迥异,其行迹更出以想象。古来袭用八骏泛指好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骏等。
八仙
民间有关八仙传说不一,多有变化.明朱有燉杂剧《八仙庆寿》中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至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即《东游记》),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代民间所传之八仙,即本此为说。又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四、风僧寿,五、蓝采和,六、元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元壶子,亦异闻也。”又晋谯秀《蜀记》以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为蜀之八仙。查唐代杜甫有诗名《饮中八仙歌》,看起来“八仙”之说,早始于唐。现代约定俗成的说法八仙是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铁拐李。
八仙过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四游记》,其书凡四种,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传》。“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是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又据《东游记》,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而渡;韩湘子以花蓝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各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渡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园古今杂剧》有《争玉版八仙过海》一剧,即演斯事。民间图案多有采用此典,参见本网之《中国传统民俗图典》.
八阵图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人奔山上,则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淘洒堆积,迨今不动。”又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谓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东吴陆逊为诸葛亮神奇阵往困、终被诸葛之岳父黄承彦引出之事,查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无此一说,当是齐东野人之语。按八阵图遗迹有三:一在陕西沔县东南;二在四川新都弥牟镇;三在四川奉节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已记之,但云“累细石为之”,岁月消损,磨灭殆尽。初无神话描绘,皆为后来所增饰。
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按八卦以“一”与“‐‐”符号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其名曰:乾(三阳)、坤(三阴)、震(上二阴下阳)、坎(上下阴中阳)、艮(上阳下二阴)、巽(上二阳下阴)、离(上下阳中阴)、兑(上阴下二阳)。
八卦坛
《太平寰宇记》卷十:“宛丘县,本汉陈县。……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按相传伏羲、神农均于宛丘建都。近代在此地有重大考古发现。参见夏朝地势图。
p.s:(此章后从第六十章到一百五十章是资料收集,可以跳过,故事从一百五十章之后开始看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肥水》:“(肥水)北对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按肥水之战时,前秦苻坚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晋兵,即此山也。据《凤阳府志山川考》,八公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
八极
古时谓八方极远之地。《准南子墬形训》:“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自东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苍门;东方曰东极之山,曰开明之门;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南方曰南极之山,曰暑门;西南方曰编驹之山曰白门;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北方曰北极之山,曰寒门。”
八骏
以谓周穆王之八骏马。《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郭璞注:“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晋王嘉《拾遗记》卷三则云:“(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内翅。”则匪特名号迥异,其行迹更出以想象。古来袭用八骏泛指好马如唐王李世民之八骏等。
八仙
民间有关八仙传说不一,多有变化.明朱有燉杂剧《八仙庆寿》中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至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即《东游记》),去徐神翁而易以何仙姑。后代民间所传之八仙,即本此为说。又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云“明人有《西洋记》一书,载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事,中有八仙:一、汉钟离,二、吕洞宾,三、李铁拐,四、风僧寿,五、蓝采和,六、元壶子,七、曹国舅,八、韩湘子。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元壶子,亦异闻也。”又晋谯秀《蜀记》以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为蜀之八仙。查唐代杜甫有诗名《饮中八仙歌》,看起来“八仙”之说,早始于唐。现代约定俗成的说法八仙是张果老、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铁拐李。
八仙过海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上)”:《四游记》,其书凡四种,一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传》。“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韩湘曹友,张果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是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书中文言俗语间出,事亦往往不相属,盖杂取民间传说作之。”又据《东游记》,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之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而渡;韩湘子以花蓝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折版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亦各以纸驴、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渡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脉望馆抄校本《也是园古今杂剧》有《争玉版八仙过海》一剧,即演斯事。民间图案多有采用此典,参见本网之《中国传统民俗图典》.
八阵图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鹳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磑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人奔山上,则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淘洒堆积,迨今不动。”又唐杜甫《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谓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写东吴陆逊为诸葛亮神奇阵往困、终被诸葛之岳父黄承彦引出之事,查陈寿所著《三国志》并无此一说,当是齐东野人之语。按八阵图遗迹有三:一在陕西沔县东南;二在四川新都弥牟镇;三在四川奉节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已记之,但云“累细石为之”,岁月消损,磨灭殆尽。初无神话描绘,皆为后来所增饰。
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按八卦以“一”与“‐‐”符号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其名曰:乾(三阳)、坤(三阴)、震(上二阴下阳)、坎(上下阴中阳)、艮(上阳下二阴)、巽(上二阳下阴)、离(上下阳中阴)、兑(上阴下二阳)。
八卦坛
《太平寰宇记》卷十:“宛丘县,本汉陈县。……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按相传伏羲、神农均于宛丘建都。近代在此地有重大考古发现。参见夏朝地势图。
p.s:(此章后从第六十章到一百五十章是资料收集,可以跳过,故事从一百五十章之后开始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