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329节
  到他这一辈,家产未有寸进,仍然守着父亲传下来的四百余亩地、三十楹屋、四十多头牛、十余佃户过日子,可谓“清苦”。
  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陆德善今年已近六旬,年轻时跟父亲走南闯北,见识过各地的大好河山。
  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乡,在杨师厚手下当个小官。师厚降夏,他顺势辞官回家,以免被牵连。
  七弟陆德迁是前唐宰相陆希声之孙,与他是同宗,关系还算近,经常来往,互以行第称呼。
  他接触过很多陆氏子弟,家境大多比他好,学问也很扎实,但在他看来,这些人局促江南一地,有点太自大了!
  国朝建制之时,曾有人开玩笑,这个大夏撑不过二十年。如今已经开国第十七年了,确实没过二十年,但已经没人敢开这样的玩笑了,大夏国祚超过二十年是必然的事情,甚至更长。
  最近数年,陆续有人出仕,但多是江南诸州的小官小吏,与唐时官至宰相的盛景不可同日而语。
  也有子弟北上科举,但都没考上。回来后气哼哼的,满嘴怪话,说北地士子粗鄙无文,写的文章也不合圣贤大道理,偏偏能搏得考官青睐,他们是蛇鼠一窝,臭味相投。
  更有人讥讽尚公主的进士和凝,说他踏青游玩时卖弄箭术、骑术,有辱斯文,一点不像个读书人。
  陆德善对此只能笑笑。
  北地风气如此,掌握这个国家大权的终究是北人,他们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文章,不是明摆着的么?
  遇到考诗赋的年份,直接一句用词过于绮丽,直接就把你黜落了。
  他们喜欢的是“半夜军行戈相拔”这种粗犷肃杀调调,而不是什么“一寸相思一寸灰”这类闺房读物。
  时局若此,你只能去适应。
  但江南这个富贵温柔乡,让人留恋不去,如之奈何。
  “圣旨已至苏州,今上加尊号‘建文神武无上皇帝’,你觉得如何?”陆德善不再看雨,转过身来问道。
  “‘神武’倒是谈得上,‘建文’从何说起?”陆德迁问道。
  “此文非彼文。”陆德善说道:“四轮马车,你不觉得挺好,买了一辆?你家做饭不用煤?冬日湿冷,你不也做了毛衣?”
  “这也能算‘文’?”陆德迁张口结舌。
  “衣食住行,便是天底下最大的‘文’。你读圣贤书,为的是什么?”陆德善问道。
  “修身、齐家、治国……”
  “若有其他法子,不读圣贤书,也能治国呢?”
  “这……定然人心丧乱,国将不国。”
  “确实。”陆德善点了点头,道:“圣贤书确实有稳定人心的作用。无礼,则天下纷乱,杀伐不休。前唐丧乱以来,武夫当国,杀将驱帅,鱼肉百姓,便是缺了礼。但光靠礼,得到的终究只是一个上下森严、尊卑有序的天下罢了,省事是省事了,前景却不太妙。”
  “那怎么办?”陆德迁心中下意识有些抵触,问道。
  陆德善笑了笑,又转身看向迷蒙的雨雾。
  雾中有穿着蓑衣的耕夫,正在掘开田垄,将积水排干。
  农人,关心的始终是自己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就是民生,就是天底下最大的“文”。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陆德善低声说道:“今上不排斥霸道、王道中的任何一方,自己也提出了些新的东西。”
  “什么东西?”陆德迁问道。
  “我也说不上来,可能是邵氏家传学说吧。”陆德善笑了笑,道:“思来想去,唯有‘平衡’二字。”
  “何解?”
  “若今上只想打造一个家天下的国度,那么用德教就可以了,但他野心很大,宁可冒着天下失衡,人心丧乱的危险,也不肯纯用德教。”陆德善说道:“捕鲸者听说过吗?”
  “有人拿‘捕蛇者’来对比。”陆德迁说道。
  陆德善笑了起来,笑得乐不可支,渐至放声大笑。
  陆德迁莫名其妙。
  柳河东的《捕蛇者说》大大有名,有人拿此类比捕鲸,有什么问题吗?出海之人九死一生,葬身鱼腹者不知凡几。而且这些人野性难驯,不好管教,今上还鼓励出海捕鱼、捕鲸的行为,不是生生养出了一支不受管控的动乱之源么?
  这个天下要的是稳定,为此可以牺牲很多东西,今上真是糊涂了。
  “今上可没逼着他们出海捕鲸。”陆德善收起笑容,说道:“相反,人人争相出海,以冀一飞冲天。”
  “这还不是人心丧乱?”陆德迁问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好么?”
  “让你一辈子耕地你耕不耕?”陆德善问道。
  “我……我不耕,但我有地啊,募人耕种,收取租子就是了。”陆德迁说道。
  “这不就是了?”陆德善摇了摇头,道:“有人不愿耕地,圣人给了他们选择,比如出海捕鲸。得大鱼而归者,立授散官,见着地方官吏时,也可坐着说话,并不会矮一头。”
  “有人擅长做买卖,圣人给他们提供便利。贡献良多者,亦有好处。赵在庆的两个儿子,不就在湖南当县令?”
  “有人疆场搏命,期待封妻荫子,圣人满足他们。时至今日,圣人依然在限制科考录取人数,朝堂之上,进士、荫官、武夫甚至蕃人,什么都有,没有任何一家独大。”
  “有人不擅四书五经,但可以考数学、营建等科。即便做不了大官,但七八品小官却无问题,富贵无忧。”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谓之‘新朝雅政’。”
  陆德迁沉默良久,欲言又止。
  陆德善伸手止住了他,道:“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血脉论》读过吗?”
  “看过几眼。”陆德迁不好意思说他全文通读过两遍,含含糊糊地说道。
  “你啊!”陆德善哈哈大笑,随后又道:“圣人都替你想好啦。我就问一句,去年的新毛衣,与十年前可有不一样之处?”
  “似乎——软和了一些?”陆德迁不确定地说道。
  “然也。”陆德善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育种的作用,也是这本《血脉论》的核心。王雍一介无名之辈,凭借这本书平步青云,而今是少府监,将来入政事堂,也并非遥不可及之事。”
  “其实,这本书所起的作用,又何止羊毛?”
  “北地培育出了许多新品果蔬,产量惊人。”
  “奶牛用葡萄酒渣喂养之后,产奶激增。”
  “黑麦、甜菜广泛种植于原本的苦寒之地。”
  “就连小麦、粟米等作物,都在一代代选育良种。”
  “挽马、驮马、战马,适应不同气候、力大无穷的犍牛,等等,太多了。”
  “更何况,出海捕回来的鱼,价甚廉,买得起的百姓很多。有鱼吃,吃掉的粮食自然就少了。”
  “圣人可是从农业改革起家的。”陆德善最后说道:“他做事,一环套一环,思虑周密,造福万家,岂是一个‘淫人妻女’的武夫那么简单?”
  “这……”陆德迁一时语塞,良久之后抱怨道:“圣人光造福北地,却不给咱们江南士民半分好处。”
  “我听闻十多年前,司农寺就在襄阳选育稻种了。”陆德善瞥了他一眼,说道:“攻取淮南之后,司农寺又在南京、广州、安南等地搜罗稻种,选育优化。你若有心,不妨问问那些同窗好友,谁家里在南京做官的,看看能不能弄到新稻种。若有,便造福你家那些耕夫了。‘修身齐家治国’,你也算做到了一条。”
  “听三哥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真心服膺今上了?”陆德迁问道。
  “圣人在修《同光全书》,定然加了很多他喜欢的东西。书成之后,真想看一看啊。”陆德善叹了口气,道:“可惜,我怕是等不到那天了。建文神武——为何不早二十年降世呢?”
  “听你这么一说,今上还真有几分门道。”陆德迁嘟囔道。
  陆德善复大笑,他若没有手段,不能让人真心服气,敢这么任性淫人妻女?
  “或许,我该出去走走了。”陆德迁突然说道:“吴郡陆氏,传承千年,代有人杰,并不都是迂腐之辈。江南这个池子,确实小了点。连波斯人、大食人都能远渡重洋,来到中原,我辈又岂能落于人后?”
  “你能这么想,圣人的目的就达到了。”陆德善笑道:“去吧,代我多走走,多看看,这个天下和以往不一样。”
  淅淅沥沥的雨停止了,金色的阳光穿透阴云,普照大地。
  陆德善、陆德迁二人抬起头来,看着雨后的大地,是那么清新脱俗,那么欣欣向荣。
  雨后天晴,不过如此。
  第074章 布告中外之五
  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
  过了中秋节后,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
  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下到田地中,与家人、部曲们一起收割。
  老实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在当募兵的时候,孔二压根不会下地,也看不起这种事。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他就愿意干了,而且干得很卖力。
  原来,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
  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当然,这是分地方的。
  在南诏的两京区域,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农具的生产、应用也十分广泛,总体产量并不低。
  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如推行郡县化、大量移民、清理户口的大理府、昆州、姚州、腾州、曲州五地。
  在种植品种方面,云南以稻、麦、杂粮的轮作为主。
  就这一点来说,甚至比中原还先进。
  在北方区域,唐代以前,粟仍然是主要品种。进入唐代以后,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中晚唐以来,甚至急剧增加——平心而论,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产量略高一些,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尽可能取代粟米。
  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放眼望去,除部分区域外,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
  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
  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通海、江川、温富、八平五县)的地方,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经过两三年的适应,直接稻麦轮作。地力不够的时候,再种杂粮缓一缓,如此循环,渐渐有了起色。
  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因此越收越高兴,收着收着,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
  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往八平城方向而去。
  孔二直起腰来,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
  “拔汗那工匠!”他心中升起了明悟。
  最近一年,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几百户总是有的。
  擅长的东西很多。
  有铁匠,专门打制农具,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
  有皮匠,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