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政通人和
萧敬突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伺候陛下他乐意啊。
可还要受一个女娃娃的管,那咱当初,为啥要割了自己?
弘治皇帝意犹未尽:“统计司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先召各部的官吏进行学习,让他们学习如何看这报表,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填写,各部再委派人员,至各布政使司,各府各县,这上上下下,都要学,要懂,更要精。刘卿家。”
刘健不断的点头。
报表他是看的了,这是好东西啊,有了这么个玩意,不但将来治理天下起来,轻松省力了许多,而且,也将会大大的减少被蒙蔽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陛下将统计司置于内阁之下的原因,必须得有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系统。
而陛下命厂卫协助,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办法。
厂卫之于朝廷各部,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存在。
正因为水火不容,方才可杜绝下头的官吏在统计上做手脚。
刘健道:“臣在。”
弘治皇帝道:“传抄邸报吧,先吹吹风,而后……对了,继藩,你们算学院,也要出不少的学员,先让他们学习,而后,再委任到各府各县去,这是大学问,看似简单,却需得有章有法,因而,非要好好让地方上的官吏,学精不可。”
方继藩和刘健纷纷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这才松了口气,他无法想象,方小藩这小女孩儿,自己居然委以她如此的重任。
现在回想,真是不可思议。
弘治皇帝低头,又取了报表来看,此时,他不再将方小藩当孩子看待了,凝重的道:“若是国库的钱粮不足,朕从内帑里,再取十万两纹银,充作此次摸排天下各州府实情的钱粮,小藩,你放心大胆的去干,朕到时,还有恩赏。”
方小藩激动的俏脸通红:“好呢,陛下放心,这天底下的财货,臣定给陛下摸得一清二楚。”
弘治皇帝笑起来:“方家,真是满门忠良啊,你们的父亲,在黄金洲,倘若知道你们兄妹二人,如此出色,还不知该有多高兴。朕会给你们的父亲修书一封,算是给他报个喜。”
弘治皇帝随后看了萧敬一眼:“萧伴伴。”
萧敬佝偻着身子:“奴婢在。”
“朕的话,你听明白了吧?”
“奴婢听明白了,奴婢一定好好协助方舍人。”
弘治皇帝道:“办妥了,你也有功劳,办不好,朕不办方卿家,找你。”
这句话,情有可原。
报表是方小藩献上的,她是计算天才,可她毕竟年纪还小,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若说她有其他的心思,弘治皇帝是不相信的,因此,事情若是办砸了,她虽有过错,可是不多。十之八九,就是下头的人欺上瞒下,不肯鼎力协助,所以,弘治皇帝冤有头、债有主,厂卫那里掉链子,就找你萧敬了。
萧敬忙艰难的道:“是,是,奴婢知道了。”
“这便好。”弘治皇帝微笑:“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眼下这些报表,还是过于粗糙,他期待有更详细的报表出来,不过……想来将整个天下摸排一遍,没有一年以上的功夫,是别想的。
弘治皇帝呼出了一口气,左右张望:“朕也乏了,起驾。”
说着,弘治皇帝突然驻足,他面上露出了不悦之色,朝刘健道:“刘卿家,近来,有不少的翰林和御史,成日上奏,说什么昌平乃大治之世,这些奏报,以后朕不必看了,若还有这样的奏报到了内阁,你们不必进上,直接留中吧。”
刘健面露惭愧之色。
他当然知道清流和士林的读书人们都想什么。
这群人,就好像溺水之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逐渐离他们的远去。
从前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何等的风光得意,可自打新学渐渐的开始深入人心,他们就如一群弃儿,在朝中,天子越发的不器重他们,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保定布政使司上头,在庙堂,科学院的地位渐渐巩固,陛下更倾向于听从科学院的建议,而不是那只精通文史的翰林院。
吏选官,也已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的,为朝廷所倚重。
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竟被新学之人,占去了不少的名额。
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已经可以想象了。
以往能入翰林,便是天之骄子,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
可现在呢,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
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而此刻,毛纪在昌平的事迹,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朝廷……是有选择的。
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
理学也可以。
圣人的目标,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
这些人,疯了似得上书,不断的夸奖,并且表达出了,这昌平,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
明里暗里,他们贬低新政,甚至……对太子殿下,也颇有微词。
可这些……
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却是两面为难,他们很清楚,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刘健并不认同。
新学重民富国强。
而理学重教化。
他们更倾向于前者。
刘健道:“陛下………这毕竟乃是奏疏,臣若是擅自留中,只怕,会坏了规矩。”
内阁大学士,没有选择什么奏疏可以递入宫中的权利,若是擅自可以留中奏疏,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这些人,成日坐而论道,妄议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非要让朕动用梃杖吗?”
“陛下,这…………”刘健更加为难。
照这么下去,宫中和清流非要引发冲突不可。
若是批评陛下,陛下脾气好,倒也不会计较。
可是……刘健知道,他们批评太子,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这是陛下,所不能容忍的。
“陛下……”方继藩在旁,笑吟吟的道。
弘治皇帝不禁朝方继藩看去。
却见方继藩美滋滋的样子:“陛下,既然他们如此吹捧毛纪,想来,这位毛纪先生,一定是极了不起的人,他有此德行,且通过教化,而能有益于百姓,陛下为何,不对毛纪先生,进行嘉奖呢?”
“什么?”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一脸不解。
朕还奖赏毛纪?
方继藩道:“儿臣认为,这不但要嘉奖,还要让天下的官员,都去昌平走一走,看一看,亲眼见识这太平之世,让他们瞧一瞧,毛纪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政绩,若是昌平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家都去看看,方才可从中学习到一些昌平的成功之处。”
“所谓,成功不必在我,新学、理学,只要能有益于天下军民百姓,又何须来分彼此,非要争出一个高下贵贱呢?儿臣建了西山书院,虽是推广新学,可是对于理学大儒,一样心里敬佩的很,从不会对他们有门户之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毛纪先生有此才干,只凭四书五经,便能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儿臣的楷模啊,儿臣倒是极想,多向他学习学习。”
看着方继藩一脸真诚的样子。
弘治皇帝一时恍惚。
这个家伙的话,居然很有道理。
在面对理学攻讦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做到一视同仁,继藩……果然是个忠厚的孩子啊。
弘治皇帝心里感慨一番,背着手,却是沉吟:“马上,就要到年关了,卿家说,去学一学,也不无道理,这两年,朕命许多的臣子去保定府,让他们去看看新政。现在,这昌平若当真如坊间所言,让诸臣们去看一看,学一学,也没什么不好。”
弘治皇帝改变了心意。
与其对其反感,不如尝试去接受,看看这大治之世,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年关了。
可自己的儿子,还在昌平呢。
他沉吟片刻:“何况,昌平离京师,也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不妨如此,朕也亲自去见一见吧,那些肯去昌平见识见识的诸卿,也可随驾。朕……倒是想要亲自拜望这位毛纪先生,召他谈一谈,或许,能有所收获。”
弘治皇帝说罢,看了刘健一眼。
刘健心里,大感欣慰。
这就是陛下和历代君王不同之处,哪怕是对一个人反感,盛怒之后,依旧可以做到冷静下来,既然遭受了这些人的反对,那么不妨,就去和毛纪谈一谈,缓和这些矛盾。
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一点,陛下比自己更清楚。
若能缓和矛盾,这就再好不过了。
刘健忙道:“陛下圣明。”
谢迁也松了口气的样子,跟着一道附和。
只有李东阳,别有深意的看了方继藩一眼,他面带微笑,若有所思。
方继藩此时,却是摇头晃脑:“陛下何止是圣明呢,简直就是功盖尧舜,赛禹汤啊,古之圣君,不及陛下万一也。”
伺候陛下他乐意啊。
可还要受一个女娃娃的管,那咱当初,为啥要割了自己?
弘治皇帝意犹未尽:“统计司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先召各部的官吏进行学习,让他们学习如何看这报表,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填写,各部再委派人员,至各布政使司,各府各县,这上上下下,都要学,要懂,更要精。刘卿家。”
刘健不断的点头。
报表他是看的了,这是好东西啊,有了这么个玩意,不但将来治理天下起来,轻松省力了许多,而且,也将会大大的减少被蒙蔽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陛下将统计司置于内阁之下的原因,必须得有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系统。
而陛下命厂卫协助,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办法。
厂卫之于朝廷各部,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存在。
正因为水火不容,方才可杜绝下头的官吏在统计上做手脚。
刘健道:“臣在。”
弘治皇帝道:“传抄邸报吧,先吹吹风,而后……对了,继藩,你们算学院,也要出不少的学员,先让他们学习,而后,再委任到各府各县去,这是大学问,看似简单,却需得有章有法,因而,非要好好让地方上的官吏,学精不可。”
方继藩和刘健纷纷行礼:“遵旨。”
弘治皇帝这才松了口气,他无法想象,方小藩这小女孩儿,自己居然委以她如此的重任。
现在回想,真是不可思议。
弘治皇帝低头,又取了报表来看,此时,他不再将方小藩当孩子看待了,凝重的道:“若是国库的钱粮不足,朕从内帑里,再取十万两纹银,充作此次摸排天下各州府实情的钱粮,小藩,你放心大胆的去干,朕到时,还有恩赏。”
方小藩激动的俏脸通红:“好呢,陛下放心,这天底下的财货,臣定给陛下摸得一清二楚。”
弘治皇帝笑起来:“方家,真是满门忠良啊,你们的父亲,在黄金洲,倘若知道你们兄妹二人,如此出色,还不知该有多高兴。朕会给你们的父亲修书一封,算是给他报个喜。”
弘治皇帝随后看了萧敬一眼:“萧伴伴。”
萧敬佝偻着身子:“奴婢在。”
“朕的话,你听明白了吧?”
“奴婢听明白了,奴婢一定好好协助方舍人。”
弘治皇帝道:“办妥了,你也有功劳,办不好,朕不办方卿家,找你。”
这句话,情有可原。
报表是方小藩献上的,她是计算天才,可她毕竟年纪还小,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若说她有其他的心思,弘治皇帝是不相信的,因此,事情若是办砸了,她虽有过错,可是不多。十之八九,就是下头的人欺上瞒下,不肯鼎力协助,所以,弘治皇帝冤有头、债有主,厂卫那里掉链子,就找你萧敬了。
萧敬忙艰难的道:“是,是,奴婢知道了。”
“这便好。”弘治皇帝微笑:“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眼下这些报表,还是过于粗糙,他期待有更详细的报表出来,不过……想来将整个天下摸排一遍,没有一年以上的功夫,是别想的。
弘治皇帝呼出了一口气,左右张望:“朕也乏了,起驾。”
说着,弘治皇帝突然驻足,他面上露出了不悦之色,朝刘健道:“刘卿家,近来,有不少的翰林和御史,成日上奏,说什么昌平乃大治之世,这些奏报,以后朕不必看了,若还有这样的奏报到了内阁,你们不必进上,直接留中吧。”
刘健面露惭愧之色。
他当然知道清流和士林的读书人们都想什么。
这群人,就好像溺水之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代,正在逐渐离他们的远去。
从前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何等的风光得意,可自打新学渐渐的开始深入人心,他们就如一群弃儿,在朝中,天子越发的不器重他们,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保定布政使司上头,在庙堂,科学院的地位渐渐巩固,陛下更倾向于听从科学院的建议,而不是那只精通文史的翰林院。
吏选官,也已开始崭露头角,逐渐的,为朝廷所倚重。
哪怕是科举……他们也再难有什么作为,竟被新学之人,占去了不少的名额。
长此以往,他们的未来,已经可以想象了。
以往能入翰林,便是天之骄子,成为万千人所羡慕的偶像。
可现在呢,翰林院已经开始渐渐的式微。
他们就如一群溺水之人,而此刻,毛纪在昌平的事迹,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毫不犹豫的将这救命稻草一把抓住,恨不得告诉全天下,朝廷……是有选择的。
新学可以在保定布政使司做出亮眼的成绩。
理学也可以。
圣人的目标,不就在昌平得以实现吗?
这些人,疯了似得上书,不断的夸奖,并且表达出了,这昌平,才是正确道路的愿望。
明里暗里,他们贬低新政,甚至……对太子殿下,也颇有微词。
可这些……
身处在内阁的刘健等人,却是两面为难,他们很清楚,他们是无法堵住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的,可是对那昌平所发生的事,刘健并不认同。
新学重民富国强。
而理学重教化。
他们更倾向于前者。
刘健道:“陛下………这毕竟乃是奏疏,臣若是擅自留中,只怕,会坏了规矩。”
内阁大学士,没有选择什么奏疏可以递入宫中的权利,若是擅自可以留中奏疏,和本身就是大逆不道。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这些人,成日坐而论道,妄议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难道非要让朕动用梃杖吗?”
“陛下,这…………”刘健更加为难。
照这么下去,宫中和清流非要引发冲突不可。
若是批评陛下,陛下脾气好,倒也不会计较。
可是……刘健知道,他们批评太子,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这是陛下,所不能容忍的。
“陛下……”方继藩在旁,笑吟吟的道。
弘治皇帝不禁朝方继藩看去。
却见方继藩美滋滋的样子:“陛下,既然他们如此吹捧毛纪,想来,这位毛纪先生,一定是极了不起的人,他有此德行,且通过教化,而能有益于百姓,陛下为何,不对毛纪先生,进行嘉奖呢?”
“什么?”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一脸不解。
朕还奖赏毛纪?
方继藩道:“儿臣认为,这不但要嘉奖,还要让天下的官员,都去昌平走一走,看一看,亲眼见识这太平之世,让他们瞧一瞧,毛纪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政绩,若是昌平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大家都去看看,方才可从中学习到一些昌平的成功之处。”
“所谓,成功不必在我,新学、理学,只要能有益于天下军民百姓,又何须来分彼此,非要争出一个高下贵贱呢?儿臣建了西山书院,虽是推广新学,可是对于理学大儒,一样心里敬佩的很,从不会对他们有门户之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毛纪先生有此才干,只凭四书五经,便能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儿臣的楷模啊,儿臣倒是极想,多向他学习学习。”
看着方继藩一脸真诚的样子。
弘治皇帝一时恍惚。
这个家伙的话,居然很有道理。
在面对理学攻讦的时候,他居然还能做到一视同仁,继藩……果然是个忠厚的孩子啊。
弘治皇帝心里感慨一番,背着手,却是沉吟:“马上,就要到年关了,卿家说,去学一学,也不无道理,这两年,朕命许多的臣子去保定府,让他们去看看新政。现在,这昌平若当真如坊间所言,让诸臣们去看一看,学一学,也没什么不好。”
弘治皇帝改变了心意。
与其对其反感,不如尝试去接受,看看这大治之世,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年关了。
可自己的儿子,还在昌平呢。
他沉吟片刻:“何况,昌平离京师,也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不妨如此,朕也亲自去见一见吧,那些肯去昌平见识见识的诸卿,也可随驾。朕……倒是想要亲自拜望这位毛纪先生,召他谈一谈,或许,能有所收获。”
弘治皇帝说罢,看了刘健一眼。
刘健心里,大感欣慰。
这就是陛下和历代君王不同之处,哪怕是对一个人反感,盛怒之后,依旧可以做到冷静下来,既然遭受了这些人的反对,那么不妨,就去和毛纪谈一谈,缓和这些矛盾。
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这一点,陛下比自己更清楚。
若能缓和矛盾,这就再好不过了。
刘健忙道:“陛下圣明。”
谢迁也松了口气的样子,跟着一道附和。
只有李东阳,别有深意的看了方继藩一眼,他面带微笑,若有所思。
方继藩此时,却是摇头晃脑:“陛下何止是圣明呢,简直就是功盖尧舜,赛禹汤啊,古之圣君,不及陛下万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