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大道直行。
惯于弄巧的人,一则失之坦荡,一则失之光明。
不论别人如何看待,起码谢莫如不喜这种人,更何况如今这种人姓宁。
谢莫如回到杜鹃院时,正小院儿的灯已然熄了,她驻足望一望,方折身去绿萝院安歇。
谢莫如善于揣测人心,于朝中事知道的就少了,宁祭酒鸡飞蛋打之事,还是谢尚书私下同她讲的。谢尚书哪怕知道宁祭酒拿他当个借头,依谢尚书的城府,自不会对宁祭酒喊打喊杀。其实,谢尚书啥都没干,他既猜到宁祭酒所谋,再一忖度,自能明白宁祭酒将要施行的手段。这事儿其实不难办,宁祭酒既是要打着谋皇子师的幌子谋侍郎之位,那么,侍郎之位得有出缺,宁祭酒才能有谋侍郎之位的机会。谢尚书并不似宁祭酒,他没用宁祭酒那种九曲十八弯的手段,而是直接蛇打七寸。自王老尚书保荐礼部左侍郎秦川为礼部尚书起,谢尚书就知道机会来了。秦川做礼部侍郎也有十几年了,论年龄论资历论帝心论风评,秦川没有半点儿不合适的地方。但谁叫秦川先时就做过一件蠢事呢,这还得从永安侯庶长子李樵说起。李樵上科秋闱,缘何落榜,倒并非文章做的不好,只因一样,李樵先时在帝都影影绰绰的名声不大好,都说李樵少时给曾祖父送寿礼送了件唐三彩的小马,活活把曾祖父气死。这事儿吧,大约是真的,各式各样的人出于各式各样的目的,倒是将此流言传播的颇为广泛,不过,永安侯府未承认过,永安侯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刁奴害主。
秦侍郎此人,为官尚可,官场中名声也不差,只一样,待人颇有些苛刻。他便因此流言断定李樵大不孝之人,而将李樵桂榜之名划去,另补他人,还言之昭昭:桂榜断不会录此大不孝之人。
秦川将李樵黜落桂榜之事,许久一来,一直被人传为美谈,甚至是秦侍郎颇为自得的事情之一。
哪怕现在,依有许多人是这般认知。
这许多人里,自然不包括谢尚书。自李樵得北岭先生青眼那一日起,谢尚书就知道,形势变了。何况李樵还随次子出使过西蛮,故此,谢尚书比常人更了解李樵的能力。
当然,王老尚书也不是蠢才,做为礼部前大佬,内阁相臣之一,王老尚书举荐秦侍郎是有自己道理的,最大的道理就是:李樵是永安侯庶长子,永安侯的正室是谁大家都知道吧?那是今上唯一的嫡亲妹妹文康长公主!尚主之前还生了庶长子,哎呀,永安侯你再有本事,恐怕文康长公主对这位庶长子也无法做到爱屋及乌吧。事实上,坊间都知道,永安侯为了不使庶长子碍公主的眼,一直将庶长子放到老家过活。如今庶长子来了帝都,永安侯就没带他露过面儿,可见父子关系之冷淡。再者,还有人说,唐三彩做贺礼那事儿,就是文康长公主幕后指使的呢。
最重要的是,当初桂榜黜落李樵,朝中人人皆视为理所当然,就是今上,也没意见啊。
所以,李樵之事,今上早有定论。
王老尚书根本没觉着李樵之事算是个事儿,更提不到此事会阻挡秦侍郎登上尚书之位了。
王老尚书此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把火是如何熄灭的,请参考谢尚书的手段。
王老尚书前脚上了保荐秦川的奏章,谢尚书后脚就将一件事放出风去,北岭先生奉皇命筹建筑书楼,端得是任重道远,利国利民的一桩盛事。这头啖汤给北岭先生喝了,但此事,再没有吃独食的道理。再加上北岭先生年事已高,哪怕要事必躬亲,也得寻几个帮手才行。筑书楼一事,穆元帝也知道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故此于物资上颇是大方,人选上也给足了北岭先生面子,问过北岭先生的意见。北岭先生亦是识趣,他老人家与翰林院关系好,提出要翰林院帮忙。翰林院哪会不乐意,不过,北岭先生也自己寻了个助手,不是别人,就是李樵。
李樵此等本领,便是谢尚书也得道一声,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北岭先生门徒无数,偏寻了门墙之外的李樵为助手。
如果还有一人能彻彻底底的为李樵洗清名誉,非北岭先生莫属。而北岭先生,自此至终未对李樵的名誉发一言说一词,这位老人家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李樵的看重。
事情到此时,转折正式开始。
秦侍郎自桂榜黜落一个大不孝的逆子当然无碍,但你黜落的是一位连北岭先生都看重的年轻人,哪怕这位年轻人是被你黜落后方入的北岭先生的眼,可事自头论,你秦侍郎是不是冤枉或者误听误信的谣言呢?
你耳朵根是不是忒软了呢?
说耳朵根软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愚鲁,糊涂,眼瞎,以良材为朽木,以美玉为瓦砾,误听误信,耽搁英才……
当然,参劾秦侍郎之事谢尚书是不会亲自出面的,这样好的素材,有的是御史愿意出面。
最终,秦侍郎不要说尚书之位,侍郎之位都有些摇摇欲坠,好在穆元帝回护他一二,未究其责,但尚书之位是甭想了。如此,礼部两位侍郎不变,并未出缺,至于礼部尚书之位如何,穆元帝干脆也不劳王老尚书举荐了,令内阁拟出名单来另行安排。至于皇子师一职,最终由翰林掌院徐掌院兼任。
以上便是宁祭酒鸡飞蛋打的全过程了,谢尚书啥都没干,他不过是恰到好处的将李樵为北岭先生筹建筑书楼第一助手之事放出风去罢了。
谢尚书如此这般妙至毫颠的顺水推舟令宁祭酒百般盘算落空,饶是谢莫如也得道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亏得宁祭酒千里迢迢,费尽心思的将北岭先生邀至帝都,此方帝都一载岁月,宁祭酒对北岭先生处的了解便不比谢尚书清楚。不一定是宁祭酒无能,不过谢尚书与李樵的关系么,看来是真的不错。
☆、第82章 秦先生川
谢尚书主动将盘算宁祭酒之事告知,自然是有其目的所在的,先时瞒谢莫如北岭先生之事,谢尚书现在想想都有些不是滋味儿,当然,这种不是滋味儿也是因人而论,倘不是谢莫如,估计谢尚书也不会有这种不是滋味儿的感觉。反正吧,谢尚书将宁祭酒之事同谢莫如说了,本身也是释放了一种信号,这信号啥意思,不必说谢莫如也能明白。
我与他家是仇人,你与他家是朋友,后来你跟我说你是真要跟他家绝交,有证据吗?当然有,你亲自干了一件对不住他家的事儿,然后,你把这事告诉我了。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此真理,古今皆同。
何况,谢莫如与谢家的天然的血缘关系,能与谢家保持一种友好亲切的关系,亦是谢莫如所乐见。故而,谢尚书的暗示,谢莫如挺高兴。
世间之事,从来都是双面性的。
有人高兴,自然有人不高兴。
如今,第一郁闷之人就该是礼部左侍郎秦川秦先生了,秦侍郎为官三十余年,自认为清风明月,尽心王事,不料一朝翻船,便是在此阴沟。非但自己翻了船,崴了脚,还连累了举荐自己的老恩师。老恩师离帝都之日,秦川一直送出帝都三十里,其心情,不言而喻
不过,秦川的晦气与郁闷还是能诉诸于口的,还有一种不能宣诸于外的郁闷,就当属宁祭酒了。如秦川吧,在家里还能骂一骂多事的御史,骂一骂借北岭先生翻身的李樵,但宁祭酒是一肚子的愤闷,却是只能在肚子里骂一骂,这尼玛谁做的局啊?人秦川秦先生咋就不能做礼部尚书啦?李樵原先那破名声,能叫他中秋闱才怪!可你秦川也是,黜落就黜落呗,你说你大摇大摆的拿出来说啥啊说?臭显摆啥啊臭显摆的!只显得你有张臭嘴是不是?显摆吧,好端端的一礼部尚书,叫你显摆没啦!
这tm事儿是谁干的啊!据宁祭酒推测,干这事儿的没第二个人,一准儿就是永安侯府!
理由也很简单,李樵再丢人,那也是永安侯的儿子,你姓秦的先时那样臭李樵的名声,甭看永安侯府没啥反应,说不得就给人记恨住了哪。
就这么着,宁祭酒将秦侍郎于尚书位折戟之事迁怒到了永安侯府头上。
对永安侯府的怀疑,秦川与永祭酒倒是心有灵犀了,不过,这俩人还有一事亦是心有灵犀,那就是甭管如何怀疑永安侯府,哪怕就是坐实了这事儿是永安侯干的,他俩也没啥法子报复回来。主要是,秦川与宁祭洒俩人加起来也不是永安侯的对手啊!倒不是永安侯如何可怕,主要是永安侯有个可怕老婆——文康长公主。
文康长公主素来不理这些事,但她也不会平白吃这个亏,与李宣道,“你去跟秦家说,李樵那事儿跟你爹没关系,甭让他们错想了人。”
李宣道,“原本就与咱家无干哪。”当然,因为秦川先时给过他大哥没脸,还叫他大哥在秋闱上栽了跟头,耽搁三载光阴,如今又是因他大哥的事,闹得秦侍郎这尚书没做成,他大哥的名声倒是洗白了。从得益方看,他家的嫌疑还真的挺大,只是,这样上赶着去人家说,那事儿不是俺家干的,人家能信么?
文康长公主似是看出李宣所想,道,“甭管他信不信,你去说就好了。”
李宣只好去了,他是堂堂永安侯府的世子,论级别,比秦侍郎都高一些,秦侍郎不好因他年纪小便有所怠慢,刚想略寒暄几句,李宣都没让他开口,直接一句话,“那事儿,不与我家相关。”将手一拱,就起身走人了。
其实,李宣性子只是宽厚,为人并不缺心眼儿,他今日到秦家,偏用了一拙法,寒暄都没有直接上硬货,而且,说完即走,不多留一刻,更不与秦侍郎多讲。而且,他那张正义凛然且忠厚诚恳的脸,还真把秦侍郎给闹懵了。秦侍郎送走李宣自己个儿就琢磨上了,李世子您即使不来,咱家小门小户的,也得罪不起您哪。至于李樵那事儿么,一则李樵先时名声实在是臭大街了,二则永安侯对李樵的冷淡,数年不见不说,就是见了李樵也没能住进永安侯府,所以,秦川一则是自身原则使然,才与德相比,德在先,才在后,李樵不孝名声,帝都皆知,将他自桂榜黜落,理所当然;二则么,软柿子么,谁都想捏一捏的。不过,如今秦川知道了,李樵哪怕是柿子,他也不软。
何况人家不是柿子呢。
柿子能这么颠倒黑白么。
是的,直至如今,清风明月的秦先生都不相信李樵是清白的。
秦先生还就李樵洗白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譬如,帮助李樵洗白的主要有三家,一则就是永安侯李世子,不过李世子刚刚来了,还特意说明尚书之事与李家无干,李世子的身份,想来不会轻易扯谎,秦先生暂且将李世子排除于外。
第二位帮李樵洗白的就是谢家的那位大姑娘,是的,依秦先生清风明月的脾气,他对谢大姑娘在帝都的行为一直有些看不惯的。倒不是对谢姑娘的出身有意见,关于谢姑娘的出身,秦先生倒是很开明,人谁能选择出身啊,围着个未及笄的小姑娘说出身来打击人家,这也忒卑劣了。秦先生不屑之,鄙视之。秦先生对谢大姑娘的不满主要原因是你一个姑娘家,没事儿闺阁里绣绣花儿烧烧菜做做手工养养花儿就好啦,闲着没事儿的总搀和帝都这些事做甚啊!没个姑娘家的样子!诶谢尚书啊,以往瞧着挺明白的人,怎么教育孩子上这般不靠谱儿啊!当初在国子监,北岭先生来帝都的第一场讲学,谢大姑娘能把自己的位子让给李樵,就知道跟李樵关系不一般了。推而知之,谢家与李樵关系肯定也不错。那么,这事儿与谢家相干吗?可李樵之事,倘永安侯李家都不乐意管,谢家跟李樵并没有实质上的关系,李樵是与谢府晚辈有交情,如今谢府还轮不到谢柏谢大姑娘晚辈当家做主吧,何况谢柏已外放西宁州,不可能这么快的神通广大到知道帝都的事吧?而谢大姑娘,尽管这位大姑娘很乐意在李樵之事上表明姿态,但谢尚书与李樵似乎并无交情,谢府还是谢尚书说了算,而谢尚书又凭什么替李樵出头呢?而且,秦侍郎把自己三十余载官宦生涯想了个遍,那啥,他与谢家并无仇怨哪。故此,谢家的嫌疑性暂且搁置。
第三位在李樵洗白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苏相公子苏不语了。苏不语这个人,才气是有的,与李樵也有实实在在的血缘关系,可依苏相铁面无私的性子,难道会因一个庶子而在一部尚书之位的国之大事上有所偏颇么?
这不像苏相能办的事儿啊?
秦川将与李樵相近的三家都想了个遍,还是没想出主谋都是谁?
秦川胡子都花白了,偶尔亦会自暴自弃,便是知道主谋是谁又能如何,他已是这把年岁,今次与尚书之位失之交臂,怕是此生都无缘啦。
感慨一回,伤心一遭,秦川突然又想到一件,先前听闻恩师要同宁祭酒联姻,而恩师致仕后举家还乡,那联姻之事……
秦先生不自觉了又发挥了自己一流的想像力,难不成宁家见恩师在他这事儿上失算,便反悔了不成?当然,这只是他的推测啦,当时恩师离帝都时精神状态不大好,秦先生一心担忧恩师的身体,就把王宁两家联姻的事给忘了。
哎,可惜恩师返乡,竟将师弟一并带回了老家,不然还能去师弟家打听一二。
想到恩师,不禁又想到恩师的嘱咐,“万仞哪,自来山高多险峻,你虽叫万仞,性子过于分明,不至高处,亦不失为一种福气。陛下于你多有回护,你的忠心,陛下是知道的。为官者,一个忠字不能忘。这一点,我并不担心。万仞哪,为师只能护你至此了。”
秦先生细纹横生的眼角闪烁着一点微光,忍不住抽了一鼻子,老妻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见老头子眼角含着泪珠儿,不由问,“你这是怎么啦?”
“没什么?”
哪怕不问,知夫莫若妻,何况是做了几十载夫妻还能睡到一个床上的,秦夫人知道老头子又想到老尚书了,不禁轻声宽慰老头子几句,秦侍郎道,“恩师最爱吃羊肉胡同的红焖羊肉,这一回老家,也吃不上哩。”
“这是哪里的话,难不成徐州就没羊肉吃啦。老话说的好,千好万好,都不如家好。落叶归根,也是恩师的心意。”
老夫妻二人略说几句,外头便有下人叫起,秦侍郎坐起身来,秦太太忙给他往身上披一件丝袍,在仆婢的服侍下穿衣梳洗,秦侍郎朝食后准备上朝的事儿啦。
☆、第83章 神仙手记
尚书之位已是无望,秦侍郎就安安心心在侍郎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了。至于有御史提出的,“秦侍郎应对李樵被黜落之事负责,进而引咎辞职”啥的,秦侍郎就当是放屁了。他的确是清风明月一些,但毕竟是正三品大员,这些御史也忒小瞧他堂堂正三品大员的脸皮厚度了,以为此等旧账就能叫他下台!
哼哼,忒天真了!
谢莫如抽空去了一趟西山寺,将永安侯府的一套《神仙手记》送给了文休法师。文休法师笑,“不想有生之年还能一观此书。”
想到李宣借自己书时的爽快,谢莫如觉着依文休大师身份,倘若开口,永安侯府自然会双手奉上供文休法师借阅的。不过,谢莫如并非唐突之人,既觉蹊跷,并未多说,而是道,“永安侯世子为人宽厚,我冒昧问及,他爽快送我一观。借给大师的事,我已跟世子说过了,大师只管放心看就好。”
文休法师抚一抚用细绢裱过的封皮,道,“我如今入了佛门,不过,素来无书不读的。这《神仙手记》在大凤朝时并不算稀罕,还在小范围刊印过。但前朝太祖极恶神仙术,便无人再提起此书了,时间久了,这书已是难寻。又因发生过前朝末帝欲强夺紫玉青云之事,永安侯府对这两样珍藏十分谨慎,不是极信任之人,是不会借阅的。”
李宣之豁达,谢莫如如今方是深有明悟,看来,她开口借这书的确是有些唐突了。
这是李家至宝,李家甚至因紫玉青云直接叛了前朝,转而投入到先帝的阵营中去。家传的宝贝险些丢了,李家自然会看得更紧,她说借就借,想是会让李家为难。不过,事情怕也不是她想的这般,听闻当年永安侯尚主,便是以紫玉青云为聘……李家因这管笛子叛了前朝,却以这管笛子为聘礼求娶当今公主……家中至宝不假,但想来是李家早对前朝不满,意欲另投明主,笛子不笛子的,怕大约也只是个借口罢了。
当然,紫玉青云绝对是世间罕见的宝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前朝末帝不能不顾身份的强夺,进而逼反李家。
文休法师一双慧眼,不说洞若观火,那也是阅尽人世沧桑,见谢莫如重又恢复淡然平静,不由一笑。
谢莫如把书交给文休法师,便又跟文休法师讨教起学问来。
谢莫如回府是下午了,如今谢太太待她更加和颜悦色,笑道,“我算着你就得下晌回来,中午在寺里用的可好?”
“如今天儿热,倒是愿意吃些素斋。”谢莫如问侯了谢太太,与谢莫忧说了几句话,方起身回杜鹃院换衣裳去了。
张嬷嬷如今走路带风,见谢莫如回来立刻眉开眼笑的带着大小丫环们上前服侍,谢莫如换了家常衫子,听着张嬷嬷絮絮叨叨的说着院里的事,“天气热,大奶奶中午用了一小碗凉面,些许小菜,喝了一碗青菜汤。早上松柏院的素馨姑娘过来送了些时令水果,我都叫人湃在井里了,大姑娘可要用一些,正好消一消暑热。”
谢莫如道了声好,喝一盏凉茶,用了些水果,便倚在紫竹榻上翻起她抄来的《神仙手记》,此书冠以神仙二字,内容却是与修仙啥的关系不大。谢莫如拿在手里的是自己的抄本,原书给文休法师送了去,端看字迹,谢莫如也觉着自己的字写得比唐神仙要好。
这套书多是唐神仙自己记录的一些经历,原书用细绢裱过的封皮上书着四个有些褪色的虬劲有力的字:神仙手记,但谢莫如推测这张绢做封皮该是后来李家人另做的,因为封皮第一页上就歪歪扭扭的五个字:惜春的日记。根据原书内容笔记,唐神仙的字写的就是这么个歪歪扭扭样,与唐神仙千百年来的仙名差之千里啊。
其实此书于李家历经多年,本身已是一本历史,如今翻阅开来,内容浩瀚广博自不必说,难得还言语诙谐,相当有趣,较之文休法师的《万里行记》,唐神仙遍布的足迹更多广阔,大多是出海的记录。倘不亲见此书,谢莫如都不知海外还有这诸多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有金发碧眼,有红发乌眸,还有漆黑似炭的人种,自然,还有各国的物产丰富,不逊中土。最难得的是,这里面更有各国风俗,占星术记载的海外诸外的地理位置,物产,气候等等,内容丰富,世所罕见。
谢莫如是熟读史书之人,她此时方知,唐神仙在凤武帝时的威海侯一爵由何而来。因唐神仙最终脱离了凡人的境界,不论正史野史抑或民间传说,故此,后人对唐神仙出海之事多是以唐神仙在海外寻获仙方、而后羽化成仙的方式记录下来。而由此手记便能知晓,当年唐神仙出海,并非是为了什么海外仙方,而是为了巨大的海外贸易。唐神仙精通占星术,可以茫茫大海上确定船只的方位,进而记录下珍贵的航海地图。
原来世间还有这般宽广的天地。
谢莫如默默,一时神往。
谢莫如在屋里看了会儿书,傍晚陪李氏用过晚饭,洗漱后便早早睡了。
第二日,谢莫如不忘提醒谢太太一声,“宋将军过逝快两周年了,听行云说,她要到天祈寺做一做道场,十月她就出孝了。”
谢太太转头吩咐素蓝记得预备下奠仪,感慨,“这时光过得可真快。”
谢莫忧在一畔做好奇状,“大姐姐,你也没同江姑娘见过几面,你们都熟的互称姓名啦?”这可真是稀罕死了,谢莫如等闲都不登三老太太家的门儿,就能神通广大的跟江行云熟成这个样子。想到江行云,浮现在谢莫忧脑海的先是一张美到极致的脸,蓦然地,谢莫忧有些小别扭。
谢莫如淡淡,“还能说到一块儿去。”
谢莫忧觉着,谢莫如真是个噎人高手,谢莫如这话,莫不是与她就说不到一处去啦。
谢莫如注意到谢莫忧的神色,道,“你我姐妹,不与他人同。”
谢莫忧忍不住笑,又有一点羞,老老实实的说,“我就是稍稍有那么一点点儿……吃醋。”
吃醋?谢莫如不置可否。
谢太太则笑道,“真是傻念头,现在成天在一处不觉着如何,等以后到我这把年纪再回头看,就知道了,能在同一片屋檐下生活十几年是何等深厚的缘法了。”
祖孙三人说笑一回,翌日,帝都传来新消息,永定侯长女崔氏赐婚皇长子穆延熙,一时间,永定侯府宾客如云,谢家也要开始准备给永定侯府的贺礼了。
皇长子的赐婚,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自年初起,皇室就开始为皇长子选正妃了,眼瞅着皇子成年,这皇子妃再选不出来,皇长子就要打光棍儿了。
惯于弄巧的人,一则失之坦荡,一则失之光明。
不论别人如何看待,起码谢莫如不喜这种人,更何况如今这种人姓宁。
谢莫如回到杜鹃院时,正小院儿的灯已然熄了,她驻足望一望,方折身去绿萝院安歇。
谢莫如善于揣测人心,于朝中事知道的就少了,宁祭酒鸡飞蛋打之事,还是谢尚书私下同她讲的。谢尚书哪怕知道宁祭酒拿他当个借头,依谢尚书的城府,自不会对宁祭酒喊打喊杀。其实,谢尚书啥都没干,他既猜到宁祭酒所谋,再一忖度,自能明白宁祭酒将要施行的手段。这事儿其实不难办,宁祭酒既是要打着谋皇子师的幌子谋侍郎之位,那么,侍郎之位得有出缺,宁祭酒才能有谋侍郎之位的机会。谢尚书并不似宁祭酒,他没用宁祭酒那种九曲十八弯的手段,而是直接蛇打七寸。自王老尚书保荐礼部左侍郎秦川为礼部尚书起,谢尚书就知道机会来了。秦川做礼部侍郎也有十几年了,论年龄论资历论帝心论风评,秦川没有半点儿不合适的地方。但谁叫秦川先时就做过一件蠢事呢,这还得从永安侯庶长子李樵说起。李樵上科秋闱,缘何落榜,倒并非文章做的不好,只因一样,李樵先时在帝都影影绰绰的名声不大好,都说李樵少时给曾祖父送寿礼送了件唐三彩的小马,活活把曾祖父气死。这事儿吧,大约是真的,各式各样的人出于各式各样的目的,倒是将此流言传播的颇为广泛,不过,永安侯府未承认过,永安侯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刁奴害主。
秦侍郎此人,为官尚可,官场中名声也不差,只一样,待人颇有些苛刻。他便因此流言断定李樵大不孝之人,而将李樵桂榜之名划去,另补他人,还言之昭昭:桂榜断不会录此大不孝之人。
秦川将李樵黜落桂榜之事,许久一来,一直被人传为美谈,甚至是秦侍郎颇为自得的事情之一。
哪怕现在,依有许多人是这般认知。
这许多人里,自然不包括谢尚书。自李樵得北岭先生青眼那一日起,谢尚书就知道,形势变了。何况李樵还随次子出使过西蛮,故此,谢尚书比常人更了解李樵的能力。
当然,王老尚书也不是蠢才,做为礼部前大佬,内阁相臣之一,王老尚书举荐秦侍郎是有自己道理的,最大的道理就是:李樵是永安侯庶长子,永安侯的正室是谁大家都知道吧?那是今上唯一的嫡亲妹妹文康长公主!尚主之前还生了庶长子,哎呀,永安侯你再有本事,恐怕文康长公主对这位庶长子也无法做到爱屋及乌吧。事实上,坊间都知道,永安侯为了不使庶长子碍公主的眼,一直将庶长子放到老家过活。如今庶长子来了帝都,永安侯就没带他露过面儿,可见父子关系之冷淡。再者,还有人说,唐三彩做贺礼那事儿,就是文康长公主幕后指使的呢。
最重要的是,当初桂榜黜落李樵,朝中人人皆视为理所当然,就是今上,也没意见啊。
所以,李樵之事,今上早有定论。
王老尚书根本没觉着李樵之事算是个事儿,更提不到此事会阻挡秦侍郎登上尚书之位了。
王老尚书此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把火是如何熄灭的,请参考谢尚书的手段。
王老尚书前脚上了保荐秦川的奏章,谢尚书后脚就将一件事放出风去,北岭先生奉皇命筹建筑书楼,端得是任重道远,利国利民的一桩盛事。这头啖汤给北岭先生喝了,但此事,再没有吃独食的道理。再加上北岭先生年事已高,哪怕要事必躬亲,也得寻几个帮手才行。筑书楼一事,穆元帝也知道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故此于物资上颇是大方,人选上也给足了北岭先生面子,问过北岭先生的意见。北岭先生亦是识趣,他老人家与翰林院关系好,提出要翰林院帮忙。翰林院哪会不乐意,不过,北岭先生也自己寻了个助手,不是别人,就是李樵。
李樵此等本领,便是谢尚书也得道一声,江山代有人才出了。
北岭先生门徒无数,偏寻了门墙之外的李樵为助手。
如果还有一人能彻彻底底的为李樵洗清名誉,非北岭先生莫属。而北岭先生,自此至终未对李樵的名誉发一言说一词,这位老人家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李樵的看重。
事情到此时,转折正式开始。
秦侍郎自桂榜黜落一个大不孝的逆子当然无碍,但你黜落的是一位连北岭先生都看重的年轻人,哪怕这位年轻人是被你黜落后方入的北岭先生的眼,可事自头论,你秦侍郎是不是冤枉或者误听误信的谣言呢?
你耳朵根是不是忒软了呢?
说耳朵根软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愚鲁,糊涂,眼瞎,以良材为朽木,以美玉为瓦砾,误听误信,耽搁英才……
当然,参劾秦侍郎之事谢尚书是不会亲自出面的,这样好的素材,有的是御史愿意出面。
最终,秦侍郎不要说尚书之位,侍郎之位都有些摇摇欲坠,好在穆元帝回护他一二,未究其责,但尚书之位是甭想了。如此,礼部两位侍郎不变,并未出缺,至于礼部尚书之位如何,穆元帝干脆也不劳王老尚书举荐了,令内阁拟出名单来另行安排。至于皇子师一职,最终由翰林掌院徐掌院兼任。
以上便是宁祭酒鸡飞蛋打的全过程了,谢尚书啥都没干,他不过是恰到好处的将李樵为北岭先生筹建筑书楼第一助手之事放出风去罢了。
谢尚书如此这般妙至毫颠的顺水推舟令宁祭酒百般盘算落空,饶是谢莫如也得道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亏得宁祭酒千里迢迢,费尽心思的将北岭先生邀至帝都,此方帝都一载岁月,宁祭酒对北岭先生处的了解便不比谢尚书清楚。不一定是宁祭酒无能,不过谢尚书与李樵的关系么,看来是真的不错。
☆、第82章 秦先生川
谢尚书主动将盘算宁祭酒之事告知,自然是有其目的所在的,先时瞒谢莫如北岭先生之事,谢尚书现在想想都有些不是滋味儿,当然,这种不是滋味儿也是因人而论,倘不是谢莫如,估计谢尚书也不会有这种不是滋味儿的感觉。反正吧,谢尚书将宁祭酒之事同谢莫如说了,本身也是释放了一种信号,这信号啥意思,不必说谢莫如也能明白。
我与他家是仇人,你与他家是朋友,后来你跟我说你是真要跟他家绝交,有证据吗?当然有,你亲自干了一件对不住他家的事儿,然后,你把这事告诉我了。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此真理,古今皆同。
何况,谢莫如与谢家的天然的血缘关系,能与谢家保持一种友好亲切的关系,亦是谢莫如所乐见。故而,谢尚书的暗示,谢莫如挺高兴。
世间之事,从来都是双面性的。
有人高兴,自然有人不高兴。
如今,第一郁闷之人就该是礼部左侍郎秦川秦先生了,秦侍郎为官三十余年,自认为清风明月,尽心王事,不料一朝翻船,便是在此阴沟。非但自己翻了船,崴了脚,还连累了举荐自己的老恩师。老恩师离帝都之日,秦川一直送出帝都三十里,其心情,不言而喻
不过,秦川的晦气与郁闷还是能诉诸于口的,还有一种不能宣诸于外的郁闷,就当属宁祭酒了。如秦川吧,在家里还能骂一骂多事的御史,骂一骂借北岭先生翻身的李樵,但宁祭酒是一肚子的愤闷,却是只能在肚子里骂一骂,这尼玛谁做的局啊?人秦川秦先生咋就不能做礼部尚书啦?李樵原先那破名声,能叫他中秋闱才怪!可你秦川也是,黜落就黜落呗,你说你大摇大摆的拿出来说啥啊说?臭显摆啥啊臭显摆的!只显得你有张臭嘴是不是?显摆吧,好端端的一礼部尚书,叫你显摆没啦!
这tm事儿是谁干的啊!据宁祭酒推测,干这事儿的没第二个人,一准儿就是永安侯府!
理由也很简单,李樵再丢人,那也是永安侯的儿子,你姓秦的先时那样臭李樵的名声,甭看永安侯府没啥反应,说不得就给人记恨住了哪。
就这么着,宁祭酒将秦侍郎于尚书位折戟之事迁怒到了永安侯府头上。
对永安侯府的怀疑,秦川与永祭酒倒是心有灵犀了,不过,这俩人还有一事亦是心有灵犀,那就是甭管如何怀疑永安侯府,哪怕就是坐实了这事儿是永安侯干的,他俩也没啥法子报复回来。主要是,秦川与宁祭洒俩人加起来也不是永安侯的对手啊!倒不是永安侯如何可怕,主要是永安侯有个可怕老婆——文康长公主。
文康长公主素来不理这些事,但她也不会平白吃这个亏,与李宣道,“你去跟秦家说,李樵那事儿跟你爹没关系,甭让他们错想了人。”
李宣道,“原本就与咱家无干哪。”当然,因为秦川先时给过他大哥没脸,还叫他大哥在秋闱上栽了跟头,耽搁三载光阴,如今又是因他大哥的事,闹得秦侍郎这尚书没做成,他大哥的名声倒是洗白了。从得益方看,他家的嫌疑还真的挺大,只是,这样上赶着去人家说,那事儿不是俺家干的,人家能信么?
文康长公主似是看出李宣所想,道,“甭管他信不信,你去说就好了。”
李宣只好去了,他是堂堂永安侯府的世子,论级别,比秦侍郎都高一些,秦侍郎不好因他年纪小便有所怠慢,刚想略寒暄几句,李宣都没让他开口,直接一句话,“那事儿,不与我家相关。”将手一拱,就起身走人了。
其实,李宣性子只是宽厚,为人并不缺心眼儿,他今日到秦家,偏用了一拙法,寒暄都没有直接上硬货,而且,说完即走,不多留一刻,更不与秦侍郎多讲。而且,他那张正义凛然且忠厚诚恳的脸,还真把秦侍郎给闹懵了。秦侍郎送走李宣自己个儿就琢磨上了,李世子您即使不来,咱家小门小户的,也得罪不起您哪。至于李樵那事儿么,一则李樵先时名声实在是臭大街了,二则永安侯对李樵的冷淡,数年不见不说,就是见了李樵也没能住进永安侯府,所以,秦川一则是自身原则使然,才与德相比,德在先,才在后,李樵不孝名声,帝都皆知,将他自桂榜黜落,理所当然;二则么,软柿子么,谁都想捏一捏的。不过,如今秦川知道了,李樵哪怕是柿子,他也不软。
何况人家不是柿子呢。
柿子能这么颠倒黑白么。
是的,直至如今,清风明月的秦先生都不相信李樵是清白的。
秦先生还就李樵洗白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譬如,帮助李樵洗白的主要有三家,一则就是永安侯李世子,不过李世子刚刚来了,还特意说明尚书之事与李家无干,李世子的身份,想来不会轻易扯谎,秦先生暂且将李世子排除于外。
第二位帮李樵洗白的就是谢家的那位大姑娘,是的,依秦先生清风明月的脾气,他对谢大姑娘在帝都的行为一直有些看不惯的。倒不是对谢姑娘的出身有意见,关于谢姑娘的出身,秦先生倒是很开明,人谁能选择出身啊,围着个未及笄的小姑娘说出身来打击人家,这也忒卑劣了。秦先生不屑之,鄙视之。秦先生对谢大姑娘的不满主要原因是你一个姑娘家,没事儿闺阁里绣绣花儿烧烧菜做做手工养养花儿就好啦,闲着没事儿的总搀和帝都这些事做甚啊!没个姑娘家的样子!诶谢尚书啊,以往瞧着挺明白的人,怎么教育孩子上这般不靠谱儿啊!当初在国子监,北岭先生来帝都的第一场讲学,谢大姑娘能把自己的位子让给李樵,就知道跟李樵关系不一般了。推而知之,谢家与李樵关系肯定也不错。那么,这事儿与谢家相干吗?可李樵之事,倘永安侯李家都不乐意管,谢家跟李樵并没有实质上的关系,李樵是与谢府晚辈有交情,如今谢府还轮不到谢柏谢大姑娘晚辈当家做主吧,何况谢柏已外放西宁州,不可能这么快的神通广大到知道帝都的事吧?而谢大姑娘,尽管这位大姑娘很乐意在李樵之事上表明姿态,但谢尚书与李樵似乎并无交情,谢府还是谢尚书说了算,而谢尚书又凭什么替李樵出头呢?而且,秦侍郎把自己三十余载官宦生涯想了个遍,那啥,他与谢家并无仇怨哪。故此,谢家的嫌疑性暂且搁置。
第三位在李樵洗白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苏相公子苏不语了。苏不语这个人,才气是有的,与李樵也有实实在在的血缘关系,可依苏相铁面无私的性子,难道会因一个庶子而在一部尚书之位的国之大事上有所偏颇么?
这不像苏相能办的事儿啊?
秦川将与李樵相近的三家都想了个遍,还是没想出主谋都是谁?
秦川胡子都花白了,偶尔亦会自暴自弃,便是知道主谋是谁又能如何,他已是这把年岁,今次与尚书之位失之交臂,怕是此生都无缘啦。
感慨一回,伤心一遭,秦川突然又想到一件,先前听闻恩师要同宁祭酒联姻,而恩师致仕后举家还乡,那联姻之事……
秦先生不自觉了又发挥了自己一流的想像力,难不成宁家见恩师在他这事儿上失算,便反悔了不成?当然,这只是他的推测啦,当时恩师离帝都时精神状态不大好,秦先生一心担忧恩师的身体,就把王宁两家联姻的事给忘了。
哎,可惜恩师返乡,竟将师弟一并带回了老家,不然还能去师弟家打听一二。
想到恩师,不禁又想到恩师的嘱咐,“万仞哪,自来山高多险峻,你虽叫万仞,性子过于分明,不至高处,亦不失为一种福气。陛下于你多有回护,你的忠心,陛下是知道的。为官者,一个忠字不能忘。这一点,我并不担心。万仞哪,为师只能护你至此了。”
秦先生细纹横生的眼角闪烁着一点微光,忍不住抽了一鼻子,老妻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见老头子眼角含着泪珠儿,不由问,“你这是怎么啦?”
“没什么?”
哪怕不问,知夫莫若妻,何况是做了几十载夫妻还能睡到一个床上的,秦夫人知道老头子又想到老尚书了,不禁轻声宽慰老头子几句,秦侍郎道,“恩师最爱吃羊肉胡同的红焖羊肉,这一回老家,也吃不上哩。”
“这是哪里的话,难不成徐州就没羊肉吃啦。老话说的好,千好万好,都不如家好。落叶归根,也是恩师的心意。”
老夫妻二人略说几句,外头便有下人叫起,秦侍郎坐起身来,秦太太忙给他往身上披一件丝袍,在仆婢的服侍下穿衣梳洗,秦侍郎朝食后准备上朝的事儿啦。
☆、第83章 神仙手记
尚书之位已是无望,秦侍郎就安安心心在侍郎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了。至于有御史提出的,“秦侍郎应对李樵被黜落之事负责,进而引咎辞职”啥的,秦侍郎就当是放屁了。他的确是清风明月一些,但毕竟是正三品大员,这些御史也忒小瞧他堂堂正三品大员的脸皮厚度了,以为此等旧账就能叫他下台!
哼哼,忒天真了!
谢莫如抽空去了一趟西山寺,将永安侯府的一套《神仙手记》送给了文休法师。文休法师笑,“不想有生之年还能一观此书。”
想到李宣借自己书时的爽快,谢莫如觉着依文休大师身份,倘若开口,永安侯府自然会双手奉上供文休法师借阅的。不过,谢莫如并非唐突之人,既觉蹊跷,并未多说,而是道,“永安侯世子为人宽厚,我冒昧问及,他爽快送我一观。借给大师的事,我已跟世子说过了,大师只管放心看就好。”
文休法师抚一抚用细绢裱过的封皮,道,“我如今入了佛门,不过,素来无书不读的。这《神仙手记》在大凤朝时并不算稀罕,还在小范围刊印过。但前朝太祖极恶神仙术,便无人再提起此书了,时间久了,这书已是难寻。又因发生过前朝末帝欲强夺紫玉青云之事,永安侯府对这两样珍藏十分谨慎,不是极信任之人,是不会借阅的。”
李宣之豁达,谢莫如如今方是深有明悟,看来,她开口借这书的确是有些唐突了。
这是李家至宝,李家甚至因紫玉青云直接叛了前朝,转而投入到先帝的阵营中去。家传的宝贝险些丢了,李家自然会看得更紧,她说借就借,想是会让李家为难。不过,事情怕也不是她想的这般,听闻当年永安侯尚主,便是以紫玉青云为聘……李家因这管笛子叛了前朝,却以这管笛子为聘礼求娶当今公主……家中至宝不假,但想来是李家早对前朝不满,意欲另投明主,笛子不笛子的,怕大约也只是个借口罢了。
当然,紫玉青云绝对是世间罕见的宝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前朝末帝不能不顾身份的强夺,进而逼反李家。
文休法师一双慧眼,不说洞若观火,那也是阅尽人世沧桑,见谢莫如重又恢复淡然平静,不由一笑。
谢莫如把书交给文休法师,便又跟文休法师讨教起学问来。
谢莫如回府是下午了,如今谢太太待她更加和颜悦色,笑道,“我算着你就得下晌回来,中午在寺里用的可好?”
“如今天儿热,倒是愿意吃些素斋。”谢莫如问侯了谢太太,与谢莫忧说了几句话,方起身回杜鹃院换衣裳去了。
张嬷嬷如今走路带风,见谢莫如回来立刻眉开眼笑的带着大小丫环们上前服侍,谢莫如换了家常衫子,听着张嬷嬷絮絮叨叨的说着院里的事,“天气热,大奶奶中午用了一小碗凉面,些许小菜,喝了一碗青菜汤。早上松柏院的素馨姑娘过来送了些时令水果,我都叫人湃在井里了,大姑娘可要用一些,正好消一消暑热。”
谢莫如道了声好,喝一盏凉茶,用了些水果,便倚在紫竹榻上翻起她抄来的《神仙手记》,此书冠以神仙二字,内容却是与修仙啥的关系不大。谢莫如拿在手里的是自己的抄本,原书给文休法师送了去,端看字迹,谢莫如也觉着自己的字写得比唐神仙要好。
这套书多是唐神仙自己记录的一些经历,原书用细绢裱过的封皮上书着四个有些褪色的虬劲有力的字:神仙手记,但谢莫如推测这张绢做封皮该是后来李家人另做的,因为封皮第一页上就歪歪扭扭的五个字:惜春的日记。根据原书内容笔记,唐神仙的字写的就是这么个歪歪扭扭样,与唐神仙千百年来的仙名差之千里啊。
其实此书于李家历经多年,本身已是一本历史,如今翻阅开来,内容浩瀚广博自不必说,难得还言语诙谐,相当有趣,较之文休法师的《万里行记》,唐神仙遍布的足迹更多广阔,大多是出海的记录。倘不亲见此书,谢莫如都不知海外还有这诸多各种各样的国家,各种各样的人,有金发碧眼,有红发乌眸,还有漆黑似炭的人种,自然,还有各国的物产丰富,不逊中土。最难得的是,这里面更有各国风俗,占星术记载的海外诸外的地理位置,物产,气候等等,内容丰富,世所罕见。
谢莫如是熟读史书之人,她此时方知,唐神仙在凤武帝时的威海侯一爵由何而来。因唐神仙最终脱离了凡人的境界,不论正史野史抑或民间传说,故此,后人对唐神仙出海之事多是以唐神仙在海外寻获仙方、而后羽化成仙的方式记录下来。而由此手记便能知晓,当年唐神仙出海,并非是为了什么海外仙方,而是为了巨大的海外贸易。唐神仙精通占星术,可以茫茫大海上确定船只的方位,进而记录下珍贵的航海地图。
原来世间还有这般宽广的天地。
谢莫如默默,一时神往。
谢莫如在屋里看了会儿书,傍晚陪李氏用过晚饭,洗漱后便早早睡了。
第二日,谢莫如不忘提醒谢太太一声,“宋将军过逝快两周年了,听行云说,她要到天祈寺做一做道场,十月她就出孝了。”
谢太太转头吩咐素蓝记得预备下奠仪,感慨,“这时光过得可真快。”
谢莫忧在一畔做好奇状,“大姐姐,你也没同江姑娘见过几面,你们都熟的互称姓名啦?”这可真是稀罕死了,谢莫如等闲都不登三老太太家的门儿,就能神通广大的跟江行云熟成这个样子。想到江行云,浮现在谢莫忧脑海的先是一张美到极致的脸,蓦然地,谢莫忧有些小别扭。
谢莫如淡淡,“还能说到一块儿去。”
谢莫忧觉着,谢莫如真是个噎人高手,谢莫如这话,莫不是与她就说不到一处去啦。
谢莫如注意到谢莫忧的神色,道,“你我姐妹,不与他人同。”
谢莫忧忍不住笑,又有一点羞,老老实实的说,“我就是稍稍有那么一点点儿……吃醋。”
吃醋?谢莫如不置可否。
谢太太则笑道,“真是傻念头,现在成天在一处不觉着如何,等以后到我这把年纪再回头看,就知道了,能在同一片屋檐下生活十几年是何等深厚的缘法了。”
祖孙三人说笑一回,翌日,帝都传来新消息,永定侯长女崔氏赐婚皇长子穆延熙,一时间,永定侯府宾客如云,谢家也要开始准备给永定侯府的贺礼了。
皇长子的赐婚,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自年初起,皇室就开始为皇长子选正妃了,眼瞅着皇子成年,这皇子妃再选不出来,皇长子就要打光棍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