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谦摆手,悠然一笑,“不必,我瞧你早晚会是众矢之的,老夫还是不和你扯上关系的好。”
笑过一阵,忽然正色道,“我此去已非宫廷中人,也不想再听再议宫廷中事。你也要懂得避嫌,不要和我这个旧人过从太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咱们就此别过,你也多多保重。”
容与懂他的意思,默默点头,将包裹递还给他。然后看着他转身,没有再回望一眼,慢慢踱出了神武门。略显佝偻的身形渐渐消失于视线外,徒留夕阳下一道被拉得长长的影子。
转身往回走,一路上过往内侍宫女皆对着他行礼致意,他至此方才醒悟到,对于在内廷服侍的宫人来说,即将开启的,应该算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属于新帝沈徽,作为内廷掌印,也多多少少属于他这个旁观者林容与。
“容与,你来看看这个。”西暖阁中,沈徽将一本奏疏扔在案上,听语气颇为不悦。
容与拿过来看了,内容是参议沈饮冰弹劾曹国公长子李忠蓄养庄奴,肆意骄横抢占南郡民田。看完奏疏,他格外留意了内阁票拟。
大胤朝制,官员奏疏皆先由内阁商议拟定处理意见,呈报皇帝后再做最终批示。前者称票拟,后者因批示用朱笔,所以又叫批红。
眼下这一道票拟内容简单,言道李忠乃功臣之后,历来遵章守法,沈饮冰所奏之事查不符实,建议皇上将这道折子留中不发。
知道沈徽在等回话,放下题本,容与道,“臣听说李忠娶了首辅秦大人的次女,既有姻亲关系,内阁如此票拟也不令人意外。”
沈徽哼了一声,“朕日后还要和秦氏成婚,那李忠岂不是也成了朕的姻亲,秦太岳是越老越昏聩了,纵容不肖之人,他只当朕绝不会不给他面子。”
“秦阁老自升平一朝就在内阁主政,致力推行改革,一直也算勤勉清廉……”
沈徽打断他的话,“他清廉?外头不敢说罢了,他最擅长的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容与抿嘴笑笑,把玫瑰汁卤的蜜饯挪到他面前,“水至清则无鱼,皇上不能太较真。”
“朕不较真,可有人较真。今儿在暖阁里你又不是没听见,他竟然问朕何时大婚,皇考去了才几个月的工夫?他倒说的好听——大婚也是遵先帝诏。可谁家爹没了儿子转脸就娶新妇?他打的算盘朕清楚,结了亲就是一家人,何况还有子孙后代呢!”
他冷笑,“现如今首辅事事把在手里,举凡有一点反对,他有本事当着朕把人骂的狗血淋头,回头还补上一道参人家的题本。”说着狠狠一哂,“只当朕的舅舅已经不能满足他了。”
秦太岳近来的确有些肆意,容与知道沈徽对此既反感又无奈,这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弄不好是会斗得异常惨烈。尤其是秦太岳做了二十多年阁臣,门生满天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动摇。
“皇上打算怎么回秦阁老?”
“给先帝守制,再拖个一年吧。”沈徽又拿起那本奏疏,略微一思忖,提笔批道:朕要看如何查的。
翌日辰时,容与照例去内阁值房取当天的奏疏。秦太岳本来面有不悦之色,见他来了,直截了当道,“请掌印代为通传,老夫要面见皇上。”
容与自然知道沈徽眼下就在养心殿,且并无其他安排,便请秦太岳和自己一道进内廷。路上两人鲜少搭话,各自沉吟。容与猜测,他必是为了沈徽驳回李忠一案票拟,深感不豫。
果然见了沈徽,秦太岳开门见山,“臣早前已责成顺天府尹彻查李忠蓄养庄奴抢占南郡民田一事,结果查实乃是一场误会。起因是李忠府上的一名侍妾与主母不和,私逃至南郡亲戚家躲藏,后被李忠知晓这才带仆从去南郡拿人,不料却被刁民反咬一口说他纵奴行凶,顺天府尹日前核查清楚,并将那起诬告朝廷官员的刁民明正典刑。皇上要看查的过程,臣命顺天府将记录呈了上来,请皇上过目。”
容与上前,接过他手里的记事簿,捧给沈徽。看来秦太岳早有准备,容与正猜测沈徽会作何回应,却听他低声斥责道,“刁民是难惹,但李忠也不是个省事的,果真行为检点又怎能让人抓住把柄做文章。为个小妾闹得不成体统,朕已下旨申饬了他。”
说完,他语速放缓,渐趋平和,“阁老既是他的岳丈,也该好好管教,虽说他不是曹国公嗣子,好歹也是勋戚世家出身,又有您这样一位辅臣做他长辈,多少眼睛盯着呢,可别为他坏了秦李两家的名声。”
秦太岳忙点头称是,一面觑着沈徽面色,状似惶恐道,“臣省得,遵皇上旨定会好生管束那个孽障。只是说到这个,臣想起日前所奏,关于皇上大婚一事,不知圣意如何裁夺?”
沈徽微微一笑,不急不缓的说,“皇考虽有旨意,但到底没说具体日子,礼部也并没商拟过,朕决意将今年之期改作明年。既遵了皇考诏,又可为皇考守制,阁老觉得如何?”
“臣以为不妥,先帝明发上谕诏告天下,定的便是今岁之春,如今已近暮春,皇上若是拖延大婚,臣恐怕言官会谏言您不尊先帝诏命,届时皇上何以向天下人交代啊?”
“舅舅说的也在理,”沈徽长长的嗯了一声,“升平二十九年,工部笔帖士安朗因刚升了职,不愿回乡丁忧,隐瞒其父过世。后经舅舅查了出来,上奏先帝。朕记得舅舅说过安朗有违人伦,欺君罔上,应处于极刑。先帝便判了他凌迟,并全家籍没。怎么舅舅那时觉得不严惩安朗,就不足以警示臣工,不足以彰显我朝以孝为本,如今却不肯替朕着想了?朕不过是要守制一年,也不能算是违抗先帝旨意吧。”
修长的手指敲着御案,他摆出一副为难的形容,“朕也是要以孝治天下,可要是连自己都守不住,何以约束臣工约束天下人?恐怕这个先河一开,往后安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舅舅不是想看大胤朝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夺情吧?”
升平二十九年,那时的沈徽不过是个六岁小娃娃,刚刚开蒙,每天在上书房读四书。秦太岳做梦也没想到,他居然能记住这样一件事,还会在今天拿它来堵自己的嘴。
首辅大人一时有些恼恨,又没什么立场再争辩下去,只好悻悻作罢,垂首告退。
第16章 悠游
秦太岳告退出去,沈徽又开始这一日批阅奏疏的工作,暖阁里迅速安静下来。隔了一会儿,沈徽拿了礼部折子递给容与,示意他看今春恩科策论拟定的题目。
今年正值大比,因升平帝驾崩,春闱也顺时延后了三个月,开试日期定在了十天后。想来这会儿京城已是学子云集,各州府的举子和国子监监生们共聚礼部贡院,场面一定很是壮观。
容与按捺不住好奇,联想前世高考的场景,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人指望这一考能改变命运,连自己当年也同样抱着这样的想法。
沈徽见他不说话,笑看了他一眼,“发什么愣?是不是琢磨着,想去看看那些日后的国之栋梁,都长什么模样?”
轻而易举就猜中了他的心思,容与于是笑着答是。
沈徽略想了想,方道,“会试那几天自然不成,你要好奇便赶这几天去吧,京里的客栈早都住满了这些人,没准还能碰上几个有趣儿的,也替朕去探访一遭儿,看看有没有真正有才华可堪重用的。”
这是许他出宫了,容与禁不住一阵窃喜,只是面上没敢太表露,也没忘记叩谢沈徽准他出宫的恩典。
沈徽知他憋着满心欢喜,淡笑着揶揄,“正经事不见你上心,光想着溜出宫去。你倒说说看,掌了这几个月的印了,各监头头脑脑换过了几个,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朕瞧着你怎么就一点不见火气?”
这话多少有试探的意味,容与心知肚明,十二监的掌印禀笔都是升平朝留下的老人,有的甚至做了数十载大太监,在前朝也有不少盘根错节的亲戚势力,相对于这些人,他不过是初来乍到者,所依仗的只是沈徽的宠信,要想立时动作开销几个不易,还须韬光养晦再做思量。
于是他将各司掌印秉笔的情况简述一番,更不讳言道明个中利害,一一详述给沈徽听。
沈徽沉吟着,只问他,“别的都罢了,那个夏无庸连个李成的画都辨识不出来,这种庸人白占着个好位置,你打算也留着?”
容与颔首说是,“夏无庸办差也算勤勉,只是水平有限,臣觉得与其罢免,不如提拔个有眼光的秉笔来帮衬他。”
想起那日传喜曾拜托他的事,就势回禀道,“御用监有个叫孙传喜的佥书,对书画有些鉴赏力,臣觉得可以升他做个秉笔。”
沈徽嗤笑,“当日一屋子御用监内侍都断不出那副画,还要找了你这个外人来,这叫有鉴赏力?”
容与略略一笑,“他眼光是不错的,只是碍于夏无庸是上峰,不好太露锋芒,所以才找了臣去,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
沈徽不置可否,半晌,嘲笑他道,“看来人家比你聪明得多!”
容与承认,低头一哂。其实内廷之中比他聪明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偏巧是他占了这个位子,自然是因机缘巧合这四个字,不得不说,他的经历真是再一次证明,运气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次日容与伺候沈徽用完早膳,便告了假,带上林升一道从东华门出了宫城。
林升现如今已和容与非常亲近,有双方性子投契的缘故,也有林升格外有心的原因。
因容与平日随侍皇帝,一天下来,既要和臣僚们斗心眼为沈徽挡麻烦,又要小心谨慎的应对沈徽的各种问题,心神难免疲累,再加上御前伺候,只能站在沈徽身后随叫随到,六七个时辰下来小腿常常又酸又肿。
他自己很清楚,照这么下去,早晚得患上静脉曲张。因此会准备几个迎枕,下了职之后将腿垫高,让血液回流。
林升看见过一次,没有多问便记在了心上,此后他晚上再回房,那迎枕必定已准备妥当,且高度合宜,热水也一定是现成就有,不需他再说一句半句,林升就会蘸湿巾帕慢慢为他热敷膝盖和小腿。
此外林升还有个好处,就是性子活泼,时常会讲些笑话和宫里逸闻给容与听,他年纪小,又是伺候掌印的心腹,大伙都很给他面子,谁都愿意和他兜搭两句,他也就成了容与获取宫内消息的极好来源。
一个贴心伶俐的少年,让容与既省心又宽慰,有时候也禁不住会想,倘若能有这样一个弟弟倒也不错,偏巧他们还都姓林,兴许五百年前真是一家子。
这会儿容与带他出来,笑问他可有特别想去的地方,他歪着头想了半天儿,“太多了,小人常听那些办差的内侍说京都繁华,酒肆茶楼商铺林立,数前门外最是热闹,还有天桥那儿有好多有趣儿的杂技戏法表演。”
“哦,对了,还有米市胡同的金陵烤鸭,说是太祖时期就在南京出名的老字号。”林升圆圆的眼睛瞬间一亮,“太宗迁都之后这家店又跟来了北京,据说参加会试的外省举子们来京必去那里品尝烤鸭,唉,这些个文人墨客也真是会享受,像先生您日常在内廷都没有这么好的口福。”
因这趟出宫并非办差,他们二人也都换了寻常直裰,为不惹人注意,容与就让林升在外唤他做哥哥,可他无论如何都不肯,只说万万不敢僭越,无奈之下容与也只得叫他改口称先生就好。
听他说的热闹,容与笑道,“其实外省学子去品尝金陵烤鸭,倒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家名为合意坊的老店原是有段掌故的。”
康靖三十年,时任都御史的文仲芳弹劾权相商衡反遭诬陷,下朝之后心中苦闷又兼饥肠辘辘,不经意间来到这家店,内中食客有认出他的,便告知了店主。店主仰慕他是忠义之士,亲自端鸭斟酒,一番攀谈之后文仲芳得知店名为合意坊,就要了纸笔书了这三个大字,店主将其制成匾额挂在店门上。
后来文仲芳因再度弹劾权奸被构陷下狱,有人便来合意坊要将其手书的匾额摘下,店主以身护匾,虽被围攻殴打也不肯松手,帮闲者见状只得作罢,从此合意坊声名更是远播。后世学子们常自发去那里凭吊纪念文仲芳的浩气丹心,并以此勉励自己。
故事说完,阿升挠了挠头,不解的问,“这文仲芳也是不开眼,一次弹劾不成还不明哲保身,竟然还再来一次,可不是找死么?”
容与忖度着,该如何跟他解释个中意义,“文公是御史,即言官。言官的职责就是要指出君主的过失并规劝,同时还要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北宋司马光曾经说过,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不爱富贵,重惜名节,知晓治体。足见言官必须是道德品行极为高洁之人才可担当。”
说到这个,容与是真心觉得御史台等科道的存在,在这个时代很有必要。广开言路是制约权力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在以人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需要有言官存在,借此规范各个职权部门的行为,在关键时候能够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当然,一切还都有赖于君权是否高度集中,君主本人品行是否足够宽容。
他微笑着给出结论,“所以言官不能只知明哲保身,趋利避害附势苟全,否则朝堂上就没有人能保持中正立场。”
容与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只是那时候的他从没想过,日后有一天,自己也会被言官们集体弹劾,奏章上书八条大罪,谏言沈徽将他置之重典,交法司重处。
林升听的频频点头,仿佛有所悟,稚气的脸上现出一抹老成持重的神色,那样子十分有趣,半晌忽然眨眨眼,“我看先生就符合司马光说的那三点,人品也很高洁,要是先生也能做言官就好了。那样的话一定会是朝廷之幸。”
容与愣了一瞬,不禁哑然失笑。自己这样疲沓懒散的性子,随遇而安的脾气,哪里称得上人品高洁?充其量只是不爱招惹是非,对旁人的生活没有好奇心罢了。林升到底年纪小,谁对他好,他就自然而然觉得对方也是好人,判断的标准十分简单。
何况言官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的,容与可不觉得自己有犯上直言的勇气,他现在倒是越来越贪恋安逸。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仿佛开始有了吸引力,让他不仅想活下去,还想尽力活得舒心惬意。
他犹自陷入沉思,林升憋不住轻声叫他,问是否要去合意坊,看看学子们如何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锦心绣口,容与是无可无不可,笑着说好,两人便调转马头朝米市场胡同方向而去。
第17章 高谈阔论
容与和林升到达合意坊时,店内已有不少客人,其中多数都穿着饰有青黑色滚边的玉色衣衫,那是大胤朝举子的服饰,看来春闱前夕,这间馆子的确因学子们捧场而格外热闹。
容与喜欢溜边儿,挑了角落里一处座位坐下,见林升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便笑问他可以吃下几只鸭子。
两人正说笑,忽听一人扬声道,“若论各省学政出题之怪,当属江西为翘楚,各位可知乡试时我省督学大人出了个什么题目,你们再想不到的,题曰杀鸡,既不用典,亦不引经,真是让我等无从下笔啊。”
众学子听到这个题目一阵哄笑,有人当即问,“既无从下笔,兄台又如何能得中举人在此安坐?”
众人点头称是,又问那江西学子如何应对,那人摇头晃脑的笑道,“小子那篇文章不足道,倒是有位仁兄大作可供诸位一笑,各位请听,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还没等他说完,堂中众人已然哄笑成一团。
此时一个容貌英俊的年轻学子正色道,“诸位以为好笑,我倒是觉得这文章颇有新意,针砭时政,内蕴不凡。”
见众人一时不解,他面有得色,继续说道,“此文章起首一句已是妙,不雄不雌为阉鸡,杀之已矣。各位想想,阉鸡者意可比阉人,从始皇建秦,其后两汉,唐,北宋,皆亡于阉竖之手,国朝初立时,太祖曾高瞻远瞩为防阉人之祸,令内侍不得识字不得兼任外臣,并于宫门外高悬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可见阉祸何等惨烈,须加以慎防。”
说着愤慨一叹,“可惜时至今日,内宦又再得宠信,先帝时内廷有司礼监掌印高谦,与外臣沟通紧密,私相授受,一度把持宫闱,连臣工们想要见圣上一面尚需先行贿赂于他。如今阉竖虽遭罢黜,尤未使人解恨。而当今天子虽年富英才,据闻却也宠信了一个年轻内侍,那人于内廷毫无建树,年纪极轻便一跃而成为司礼监掌印,若不是靠花言巧语谄媚主上,如何能升至如此高位?”
他重重一哼,鄙夷之色尽现,“可见阉竖诡诈奸狡,居心叵测。我等既决意读书致仕以报国,就更应时时警醒,为国朝杜绝阉人惨祸。”
这一番高论说完,堂中诸人皆齐声叫好,一时间群情激愤,有不少人已开始历数各朝代乱政宦官之罪。
听他赞那文章起首有新意,容与就已猜到他要说的必和内侍有关,只是话里居然会涉及到自己,不免还是有些惊讶。
下意识看了看林升,却见他神色懊恼,双拳紧握,好像随时要跳起去和那群学子理论。容与连忙轻握了他的手,对他报以摇头一笑。
大胤百余年来,内侍的地位已较立国时有了大幅提高,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前朝文官一直把内侍视为敌人口诛笔伐,其中尤以江南文人集团最甚,时常利用结社之际对内侍大加贬斥,甚至以作惊人之语侮辱谩骂内侍而闻名。
容与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活了两辈子下来,唯一的好处是心胸比一般人豁达,且自认除死无大事,倒也不会太过挂怀。
何况无论哪个朝代,太监的形象大多奸佞邪恶,真正弄权祸国的太监有,但也不乏为人背黑锅者。这个锅,说到底还是为皇权而背——皇帝不信任官僚集团,太监又是只能依附皇权的产物,于是皇帝选择“信任”身边太监,借他们的手用以制衡前朝,至于其后的骂名和这些人的下场,就不是皇帝值当操心的了。
这时场中有人起身,向适才那名学子拱手,高声请教他姓名籍贯。一旁有人替为答道,“这是应天府这一届的解元,说起他的名讳倒是有趣,正和督学李松年大人重名。当日唱名之时,还有段故事呢。”
在此处卖了个关子,那人得意的夹了一片鸭肉慢条斯理的嚼起来,引得旁人都大声催促他快说下去。他又饮了杯酒这才开始说,“那日唱名之时,李督学见李兄名字与他一字不差,便笑言这般巧事,本官理当照顾,如此,便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若能对上便算你中举,倘若对不上只好回去苦读三年,下次再来吧。李兄从容应道,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李督学于是缓缓念出上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但见李兄不慌不忙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李督学登时捻须含笑不语,我等在旁者也都为李兄才思敏捷所折服。”
这位李解元果然巧思,容与心下佩服。林升凑过来些,低声问,“先生,这李松阳对的下联似乎颇有讽刺之意,其人好生狷狂,怎么还能得中解元!?”
容与一笑,“才高之人难免傲物,江南自古多才俊,如今又盛行狂生之道。说不准,这李解元的对子答的已算是客气了。”
众人犹自夸赞李松阳高才,只听角落里里一人沉声道,“你们日日在此高谈阔论,却从不温习,想必都胸有成竹志在必得了?”
容与循声望过去,见一个年轻学子独自一人坐在另一处角落里,桌上只放了一壶酒两碟小菜。他此言一出,当即有多人反唇相讥,问他为何他也在此闲坐,他却只闲闲喝酒不再搭腔。
李松阳许久没开口,此时扬声道,“我等皆是各省头名,来此际会自然胸有成竹,何用临阵磨枪。且那许士廷还能出什么古怪题目刻意刁难不成。”言罢,众人又都跟着笑了起来。
容与眉头一皱,许士廷是本次会试的主考官之一,李松阳如此不忌讳的说出考官姓名,当是对师长疏无半分敬意,实在是狂得有些出格了。
笑过一阵,忽然正色道,“我此去已非宫廷中人,也不想再听再议宫廷中事。你也要懂得避嫌,不要和我这个旧人过从太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咱们就此别过,你也多多保重。”
容与懂他的意思,默默点头,将包裹递还给他。然后看着他转身,没有再回望一眼,慢慢踱出了神武门。略显佝偻的身形渐渐消失于视线外,徒留夕阳下一道被拉得长长的影子。
转身往回走,一路上过往内侍宫女皆对着他行礼致意,他至此方才醒悟到,对于在内廷服侍的宫人来说,即将开启的,应该算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个时代属于新帝沈徽,作为内廷掌印,也多多少少属于他这个旁观者林容与。
“容与,你来看看这个。”西暖阁中,沈徽将一本奏疏扔在案上,听语气颇为不悦。
容与拿过来看了,内容是参议沈饮冰弹劾曹国公长子李忠蓄养庄奴,肆意骄横抢占南郡民田。看完奏疏,他格外留意了内阁票拟。
大胤朝制,官员奏疏皆先由内阁商议拟定处理意见,呈报皇帝后再做最终批示。前者称票拟,后者因批示用朱笔,所以又叫批红。
眼下这一道票拟内容简单,言道李忠乃功臣之后,历来遵章守法,沈饮冰所奏之事查不符实,建议皇上将这道折子留中不发。
知道沈徽在等回话,放下题本,容与道,“臣听说李忠娶了首辅秦大人的次女,既有姻亲关系,内阁如此票拟也不令人意外。”
沈徽哼了一声,“朕日后还要和秦氏成婚,那李忠岂不是也成了朕的姻亲,秦太岳是越老越昏聩了,纵容不肖之人,他只当朕绝不会不给他面子。”
“秦阁老自升平一朝就在内阁主政,致力推行改革,一直也算勤勉清廉……”
沈徽打断他的话,“他清廉?外头不敢说罢了,他最擅长的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
容与抿嘴笑笑,把玫瑰汁卤的蜜饯挪到他面前,“水至清则无鱼,皇上不能太较真。”
“朕不较真,可有人较真。今儿在暖阁里你又不是没听见,他竟然问朕何时大婚,皇考去了才几个月的工夫?他倒说的好听——大婚也是遵先帝诏。可谁家爹没了儿子转脸就娶新妇?他打的算盘朕清楚,结了亲就是一家人,何况还有子孙后代呢!”
他冷笑,“现如今首辅事事把在手里,举凡有一点反对,他有本事当着朕把人骂的狗血淋头,回头还补上一道参人家的题本。”说着狠狠一哂,“只当朕的舅舅已经不能满足他了。”
秦太岳近来的确有些肆意,容与知道沈徽对此既反感又无奈,这是君权和相权之争,弄不好是会斗得异常惨烈。尤其是秦太岳做了二十多年阁臣,门生满天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动摇。
“皇上打算怎么回秦阁老?”
“给先帝守制,再拖个一年吧。”沈徽又拿起那本奏疏,略微一思忖,提笔批道:朕要看如何查的。
翌日辰时,容与照例去内阁值房取当天的奏疏。秦太岳本来面有不悦之色,见他来了,直截了当道,“请掌印代为通传,老夫要面见皇上。”
容与自然知道沈徽眼下就在养心殿,且并无其他安排,便请秦太岳和自己一道进内廷。路上两人鲜少搭话,各自沉吟。容与猜测,他必是为了沈徽驳回李忠一案票拟,深感不豫。
果然见了沈徽,秦太岳开门见山,“臣早前已责成顺天府尹彻查李忠蓄养庄奴抢占南郡民田一事,结果查实乃是一场误会。起因是李忠府上的一名侍妾与主母不和,私逃至南郡亲戚家躲藏,后被李忠知晓这才带仆从去南郡拿人,不料却被刁民反咬一口说他纵奴行凶,顺天府尹日前核查清楚,并将那起诬告朝廷官员的刁民明正典刑。皇上要看查的过程,臣命顺天府将记录呈了上来,请皇上过目。”
容与上前,接过他手里的记事簿,捧给沈徽。看来秦太岳早有准备,容与正猜测沈徽会作何回应,却听他低声斥责道,“刁民是难惹,但李忠也不是个省事的,果真行为检点又怎能让人抓住把柄做文章。为个小妾闹得不成体统,朕已下旨申饬了他。”
说完,他语速放缓,渐趋平和,“阁老既是他的岳丈,也该好好管教,虽说他不是曹国公嗣子,好歹也是勋戚世家出身,又有您这样一位辅臣做他长辈,多少眼睛盯着呢,可别为他坏了秦李两家的名声。”
秦太岳忙点头称是,一面觑着沈徽面色,状似惶恐道,“臣省得,遵皇上旨定会好生管束那个孽障。只是说到这个,臣想起日前所奏,关于皇上大婚一事,不知圣意如何裁夺?”
沈徽微微一笑,不急不缓的说,“皇考虽有旨意,但到底没说具体日子,礼部也并没商拟过,朕决意将今年之期改作明年。既遵了皇考诏,又可为皇考守制,阁老觉得如何?”
“臣以为不妥,先帝明发上谕诏告天下,定的便是今岁之春,如今已近暮春,皇上若是拖延大婚,臣恐怕言官会谏言您不尊先帝诏命,届时皇上何以向天下人交代啊?”
“舅舅说的也在理,”沈徽长长的嗯了一声,“升平二十九年,工部笔帖士安朗因刚升了职,不愿回乡丁忧,隐瞒其父过世。后经舅舅查了出来,上奏先帝。朕记得舅舅说过安朗有违人伦,欺君罔上,应处于极刑。先帝便判了他凌迟,并全家籍没。怎么舅舅那时觉得不严惩安朗,就不足以警示臣工,不足以彰显我朝以孝为本,如今却不肯替朕着想了?朕不过是要守制一年,也不能算是违抗先帝旨意吧。”
修长的手指敲着御案,他摆出一副为难的形容,“朕也是要以孝治天下,可要是连自己都守不住,何以约束臣工约束天下人?恐怕这个先河一开,往后安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舅舅不是想看大胤朝堂上,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夺情吧?”
升平二十九年,那时的沈徽不过是个六岁小娃娃,刚刚开蒙,每天在上书房读四书。秦太岳做梦也没想到,他居然能记住这样一件事,还会在今天拿它来堵自己的嘴。
首辅大人一时有些恼恨,又没什么立场再争辩下去,只好悻悻作罢,垂首告退。
第16章 悠游
秦太岳告退出去,沈徽又开始这一日批阅奏疏的工作,暖阁里迅速安静下来。隔了一会儿,沈徽拿了礼部折子递给容与,示意他看今春恩科策论拟定的题目。
今年正值大比,因升平帝驾崩,春闱也顺时延后了三个月,开试日期定在了十天后。想来这会儿京城已是学子云集,各州府的举子和国子监监生们共聚礼部贡院,场面一定很是壮观。
容与按捺不住好奇,联想前世高考的场景,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人指望这一考能改变命运,连自己当年也同样抱着这样的想法。
沈徽见他不说话,笑看了他一眼,“发什么愣?是不是琢磨着,想去看看那些日后的国之栋梁,都长什么模样?”
轻而易举就猜中了他的心思,容与于是笑着答是。
沈徽略想了想,方道,“会试那几天自然不成,你要好奇便赶这几天去吧,京里的客栈早都住满了这些人,没准还能碰上几个有趣儿的,也替朕去探访一遭儿,看看有没有真正有才华可堪重用的。”
这是许他出宫了,容与禁不住一阵窃喜,只是面上没敢太表露,也没忘记叩谢沈徽准他出宫的恩典。
沈徽知他憋着满心欢喜,淡笑着揶揄,“正经事不见你上心,光想着溜出宫去。你倒说说看,掌了这几个月的印了,各监头头脑脑换过了几个,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朕瞧着你怎么就一点不见火气?”
这话多少有试探的意味,容与心知肚明,十二监的掌印禀笔都是升平朝留下的老人,有的甚至做了数十载大太监,在前朝也有不少盘根错节的亲戚势力,相对于这些人,他不过是初来乍到者,所依仗的只是沈徽的宠信,要想立时动作开销几个不易,还须韬光养晦再做思量。
于是他将各司掌印秉笔的情况简述一番,更不讳言道明个中利害,一一详述给沈徽听。
沈徽沉吟着,只问他,“别的都罢了,那个夏无庸连个李成的画都辨识不出来,这种庸人白占着个好位置,你打算也留着?”
容与颔首说是,“夏无庸办差也算勤勉,只是水平有限,臣觉得与其罢免,不如提拔个有眼光的秉笔来帮衬他。”
想起那日传喜曾拜托他的事,就势回禀道,“御用监有个叫孙传喜的佥书,对书画有些鉴赏力,臣觉得可以升他做个秉笔。”
沈徽嗤笑,“当日一屋子御用监内侍都断不出那副画,还要找了你这个外人来,这叫有鉴赏力?”
容与略略一笑,“他眼光是不错的,只是碍于夏无庸是上峰,不好太露锋芒,所以才找了臣去,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
沈徽不置可否,半晌,嘲笑他道,“看来人家比你聪明得多!”
容与承认,低头一哂。其实内廷之中比他聪明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偏巧是他占了这个位子,自然是因机缘巧合这四个字,不得不说,他的经历真是再一次证明,运气这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次日容与伺候沈徽用完早膳,便告了假,带上林升一道从东华门出了宫城。
林升现如今已和容与非常亲近,有双方性子投契的缘故,也有林升格外有心的原因。
因容与平日随侍皇帝,一天下来,既要和臣僚们斗心眼为沈徽挡麻烦,又要小心谨慎的应对沈徽的各种问题,心神难免疲累,再加上御前伺候,只能站在沈徽身后随叫随到,六七个时辰下来小腿常常又酸又肿。
他自己很清楚,照这么下去,早晚得患上静脉曲张。因此会准备几个迎枕,下了职之后将腿垫高,让血液回流。
林升看见过一次,没有多问便记在了心上,此后他晚上再回房,那迎枕必定已准备妥当,且高度合宜,热水也一定是现成就有,不需他再说一句半句,林升就会蘸湿巾帕慢慢为他热敷膝盖和小腿。
此外林升还有个好处,就是性子活泼,时常会讲些笑话和宫里逸闻给容与听,他年纪小,又是伺候掌印的心腹,大伙都很给他面子,谁都愿意和他兜搭两句,他也就成了容与获取宫内消息的极好来源。
一个贴心伶俐的少年,让容与既省心又宽慰,有时候也禁不住会想,倘若能有这样一个弟弟倒也不错,偏巧他们还都姓林,兴许五百年前真是一家子。
这会儿容与带他出来,笑问他可有特别想去的地方,他歪着头想了半天儿,“太多了,小人常听那些办差的内侍说京都繁华,酒肆茶楼商铺林立,数前门外最是热闹,还有天桥那儿有好多有趣儿的杂技戏法表演。”
“哦,对了,还有米市胡同的金陵烤鸭,说是太祖时期就在南京出名的老字号。”林升圆圆的眼睛瞬间一亮,“太宗迁都之后这家店又跟来了北京,据说参加会试的外省举子们来京必去那里品尝烤鸭,唉,这些个文人墨客也真是会享受,像先生您日常在内廷都没有这么好的口福。”
因这趟出宫并非办差,他们二人也都换了寻常直裰,为不惹人注意,容与就让林升在外唤他做哥哥,可他无论如何都不肯,只说万万不敢僭越,无奈之下容与也只得叫他改口称先生就好。
听他说的热闹,容与笑道,“其实外省学子去品尝金陵烤鸭,倒也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家名为合意坊的老店原是有段掌故的。”
康靖三十年,时任都御史的文仲芳弹劾权相商衡反遭诬陷,下朝之后心中苦闷又兼饥肠辘辘,不经意间来到这家店,内中食客有认出他的,便告知了店主。店主仰慕他是忠义之士,亲自端鸭斟酒,一番攀谈之后文仲芳得知店名为合意坊,就要了纸笔书了这三个大字,店主将其制成匾额挂在店门上。
后来文仲芳因再度弹劾权奸被构陷下狱,有人便来合意坊要将其手书的匾额摘下,店主以身护匾,虽被围攻殴打也不肯松手,帮闲者见状只得作罢,从此合意坊声名更是远播。后世学子们常自发去那里凭吊纪念文仲芳的浩气丹心,并以此勉励自己。
故事说完,阿升挠了挠头,不解的问,“这文仲芳也是不开眼,一次弹劾不成还不明哲保身,竟然还再来一次,可不是找死么?”
容与忖度着,该如何跟他解释个中意义,“文公是御史,即言官。言官的职责就是要指出君主的过失并规劝,同时还要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北宋司马光曾经说过,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不爱富贵,重惜名节,知晓治体。足见言官必须是道德品行极为高洁之人才可担当。”
说到这个,容与是真心觉得御史台等科道的存在,在这个时代很有必要。广开言路是制约权力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在以人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需要有言官存在,借此规范各个职权部门的行为,在关键时候能够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作用,当然,一切还都有赖于君权是否高度集中,君主本人品行是否足够宽容。
他微笑着给出结论,“所以言官不能只知明哲保身,趋利避害附势苟全,否则朝堂上就没有人能保持中正立场。”
容与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只是那时候的他从没想过,日后有一天,自己也会被言官们集体弹劾,奏章上书八条大罪,谏言沈徽将他置之重典,交法司重处。
林升听的频频点头,仿佛有所悟,稚气的脸上现出一抹老成持重的神色,那样子十分有趣,半晌忽然眨眨眼,“我看先生就符合司马光说的那三点,人品也很高洁,要是先生也能做言官就好了。那样的话一定会是朝廷之幸。”
容与愣了一瞬,不禁哑然失笑。自己这样疲沓懒散的性子,随遇而安的脾气,哪里称得上人品高洁?充其量只是不爱招惹是非,对旁人的生活没有好奇心罢了。林升到底年纪小,谁对他好,他就自然而然觉得对方也是好人,判断的标准十分简单。
何况言官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当的,容与可不觉得自己有犯上直言的勇气,他现在倒是越来越贪恋安逸。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仿佛开始有了吸引力,让他不仅想活下去,还想尽力活得舒心惬意。
他犹自陷入沉思,林升憋不住轻声叫他,问是否要去合意坊,看看学子们如何一边大快朵颐一边锦心绣口,容与是无可无不可,笑着说好,两人便调转马头朝米市场胡同方向而去。
第17章 高谈阔论
容与和林升到达合意坊时,店内已有不少客人,其中多数都穿着饰有青黑色滚边的玉色衣衫,那是大胤朝举子的服饰,看来春闱前夕,这间馆子的确因学子们捧场而格外热闹。
容与喜欢溜边儿,挑了角落里一处座位坐下,见林升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便笑问他可以吃下几只鸭子。
两人正说笑,忽听一人扬声道,“若论各省学政出题之怪,当属江西为翘楚,各位可知乡试时我省督学大人出了个什么题目,你们再想不到的,题曰杀鸡,既不用典,亦不引经,真是让我等无从下笔啊。”
众学子听到这个题目一阵哄笑,有人当即问,“既无从下笔,兄台又如何能得中举人在此安坐?”
众人点头称是,又问那江西学子如何应对,那人摇头晃脑的笑道,“小子那篇文章不足道,倒是有位仁兄大作可供诸位一笑,各位请听,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还没等他说完,堂中众人已然哄笑成一团。
此时一个容貌英俊的年轻学子正色道,“诸位以为好笑,我倒是觉得这文章颇有新意,针砭时政,内蕴不凡。”
见众人一时不解,他面有得色,继续说道,“此文章起首一句已是妙,不雄不雌为阉鸡,杀之已矣。各位想想,阉鸡者意可比阉人,从始皇建秦,其后两汉,唐,北宋,皆亡于阉竖之手,国朝初立时,太祖曾高瞻远瞩为防阉人之祸,令内侍不得识字不得兼任外臣,并于宫门外高悬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可见阉祸何等惨烈,须加以慎防。”
说着愤慨一叹,“可惜时至今日,内宦又再得宠信,先帝时内廷有司礼监掌印高谦,与外臣沟通紧密,私相授受,一度把持宫闱,连臣工们想要见圣上一面尚需先行贿赂于他。如今阉竖虽遭罢黜,尤未使人解恨。而当今天子虽年富英才,据闻却也宠信了一个年轻内侍,那人于内廷毫无建树,年纪极轻便一跃而成为司礼监掌印,若不是靠花言巧语谄媚主上,如何能升至如此高位?”
他重重一哼,鄙夷之色尽现,“可见阉竖诡诈奸狡,居心叵测。我等既决意读书致仕以报国,就更应时时警醒,为国朝杜绝阉人惨祸。”
这一番高论说完,堂中诸人皆齐声叫好,一时间群情激愤,有不少人已开始历数各朝代乱政宦官之罪。
听他赞那文章起首有新意,容与就已猜到他要说的必和内侍有关,只是话里居然会涉及到自己,不免还是有些惊讶。
下意识看了看林升,却见他神色懊恼,双拳紧握,好像随时要跳起去和那群学子理论。容与连忙轻握了他的手,对他报以摇头一笑。
大胤百余年来,内侍的地位已较立国时有了大幅提高,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前朝文官一直把内侍视为敌人口诛笔伐,其中尤以江南文人集团最甚,时常利用结社之际对内侍大加贬斥,甚至以作惊人之语侮辱谩骂内侍而闻名。
容与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话,活了两辈子下来,唯一的好处是心胸比一般人豁达,且自认除死无大事,倒也不会太过挂怀。
何况无论哪个朝代,太监的形象大多奸佞邪恶,真正弄权祸国的太监有,但也不乏为人背黑锅者。这个锅,说到底还是为皇权而背——皇帝不信任官僚集团,太监又是只能依附皇权的产物,于是皇帝选择“信任”身边太监,借他们的手用以制衡前朝,至于其后的骂名和这些人的下场,就不是皇帝值当操心的了。
这时场中有人起身,向适才那名学子拱手,高声请教他姓名籍贯。一旁有人替为答道,“这是应天府这一届的解元,说起他的名讳倒是有趣,正和督学李松年大人重名。当日唱名之时,还有段故事呢。”
在此处卖了个关子,那人得意的夹了一片鸭肉慢条斯理的嚼起来,引得旁人都大声催促他快说下去。他又饮了杯酒这才开始说,“那日唱名之时,李督学见李兄名字与他一字不差,便笑言这般巧事,本官理当照顾,如此,便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若能对上便算你中举,倘若对不上只好回去苦读三年,下次再来吧。李兄从容应道,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李督学于是缓缓念出上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但见李兄不慌不忙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李督学登时捻须含笑不语,我等在旁者也都为李兄才思敏捷所折服。”
这位李解元果然巧思,容与心下佩服。林升凑过来些,低声问,“先生,这李松阳对的下联似乎颇有讽刺之意,其人好生狷狂,怎么还能得中解元!?”
容与一笑,“才高之人难免傲物,江南自古多才俊,如今又盛行狂生之道。说不准,这李解元的对子答的已算是客气了。”
众人犹自夸赞李松阳高才,只听角落里里一人沉声道,“你们日日在此高谈阔论,却从不温习,想必都胸有成竹志在必得了?”
容与循声望过去,见一个年轻学子独自一人坐在另一处角落里,桌上只放了一壶酒两碟小菜。他此言一出,当即有多人反唇相讥,问他为何他也在此闲坐,他却只闲闲喝酒不再搭腔。
李松阳许久没开口,此时扬声道,“我等皆是各省头名,来此际会自然胸有成竹,何用临阵磨枪。且那许士廷还能出什么古怪题目刻意刁难不成。”言罢,众人又都跟着笑了起来。
容与眉头一皱,许士廷是本次会试的主考官之一,李松阳如此不忌讳的说出考官姓名,当是对师长疏无半分敬意,实在是狂得有些出格了。